敦煌女儿—樊锦诗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
—樊锦诗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至此之后,她便与漫天黄沙的大西北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谁知?这份情缘一结便是五十余年。
一:此生命定,守护敦煌
樊老在自己的书《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写道:“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纵观樊老的一生,“命定”一词贯穿始终。她与敦煌之间不离不弃,像是前世的恋人,仿佛再怎样挣脱都无法离开敦煌的调侃,其实,她的内心从未离开她钟爱的是事业。
在她的学生年代时,她就十分喜欢到博物馆看文物展览,那展台上的文物像是一颗颗闪烁的明星点亮着这位少女心中的兴趣,她好奇这些文物是从何而来,她又对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充满遐想。从那时起,她便下定决心想要一探究竟。
数年的拼搏后,终于在1962年,樊锦诗来到了敦煌实习。当历史书中那一张张生动多彩的敦煌照片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时,心中的那份热爱被彻底点燃。然而,与绚丽多彩的艺术宝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洞外的艰苦生活,气候干燥, 漫天黄沙,冬冷夏热。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她继续向前守护敦煌莫高窟的脚步,而是更加坚定。
扎根敦煌,潜心研究,守护敦煌,数十年如一。
二:一生专注,一世专爱
“相识无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如果说,樊老的一生有两场相爱,那么一场相爱便是和敦煌莫高窟的绝世情缘,另一场便是与彭老的千古姻缘。
他们的爱情故事要从大学说起。留座,送帕......这无数件小事情萌发了他们爱的种子,此后的一生便相伴始终
十九年的异地离居,两人最后在敦煌团聚,共同守护敦煌。
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知名作者顾春坊先生这样评价樊锦诗:“在樊锦诗的身上,呈现着一种少有的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
专注一事便是她的气质,守护敦煌的精神给予她坚韧和顽强;专注爱一人便是她的优雅,爱情给予她温柔和爱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樊也不改其乐。贤哉,樊也。”我想这便是对樊老最好的评价。
在莫高窟,她坚守热爱,守护始终,整理完成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一个人能做到宠辱不惊,安之若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非有至高的精神境界所不能。而樊老等数代敦煌人正具有这样的“莫高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和现代大城市比还有着一定差距,但仍有很多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续写敦煌新诗篇。在他们眼里“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
“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道。传承,续写,发扬,专注,这四词便是对她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