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传奇《传承经典》倪清怡
当有人路过那条小巷时,总能听见“哧哧哧”刨木片的声音,或是“嗤嗤”锯木头的声音,抑或是“邦邦邦”的敲击声,组成了一首节凑明快的乐曲,使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每次放学回家,我总会打声招呼:“张爷爷,晚上好!”张爷爷的手很巧,是我们这一带仅剩的箍桶匠。他一直没有娶妻,也没有什么后代,只靠着箍桶的手艺谋生。几十年来,科技越来越发达,大多数人宁愿去买些不锈钢盆、塑料水桶,很少有人会回头看看箍桶。十多年来,除了我们本地人照顾张爷爷的生意买过一些,我就没怎么见过外地人买过箍桶,就是真买了,也是当做纪念品。
箍桶这玩意,贵在手工费,每一个箍桶都要经过40多道工序打磨,手段复杂,性价比不高,受制于大小,送礼也不太合适,因而也就渐渐没落了。以前姑娘出嫁的时候,嫁妆里总要带那么两只箍桶,如今确是不多了。浙江一带还留有一些,但也不多,家门口那位张爷爷,没有传人,这箍桶手艺也就断在他这一辈了。
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竹箍,好一点是铁箍,最好的是铜箍。木料也有讲究,做箍桶一般都用杉木,据说是因为这种木头质轻,有香味。我小时候喜欢坐在家门口,看着张爷爷慢慢打磨木料,木料渐渐变得平整、光滑紧实,这样的木头才能做箍桶。使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锯子以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工具,如外圆刨、板凳刨、削刀、刮刨,还有许多我叫不出来名字的工具。每到夏天,大家伙总会把箍桶拿出来修理一番,这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遇到有板烂掉的要换上新的,漏得很厉害的要请张爷爷把桶箍紧一紧,最后再用油涂上几遍,实在不能用的就新打一个,不过近几年也渐渐少了。
令人庆幸的是,前几年镇里突然来人,说要发扬文化遗产,张爷爷也被人请走了,后来又来了个小伙子,说是要传承箍捅的手艺,从那以后就经常能看到,一老一少,一个紧箍桶一个刨木板,连带着卖出去的箍桶都多了,似乎一切都在往希望的方向前行。小巷里的各种声音依旧在回响,连带着夏日的阳光都仿佛变得温柔。
浙江省萧山中学2313班 倪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