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成就不凡
在我那永久的记忆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去敬佩的人,我的外公就是其中的的一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外公今年69岁,他头发花白。苍老、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有着一双慈祥和善的眼睛。外公的手摸上去就像松树皮一样,十分粗糙。我的外公是个爱笑的老人。他长长的脸,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他高兴的时候笑,心里不愉快的时候也在笑。他脸上的皱纹很少,弯弯的眉毛不怎么明显。他的头发都白了,身子还是那么硬朗、结实。
外公于1952年出生于这个世代为农的家庭中。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这些时候日子还算好过,至少能吃饱。可外公家里三个孩子,生活也算不上有多舒适。外太婆走得早,外公作为家里的长子,自然承担的责任多些,于是他自小便随着我太外公耕田放牛。从1958年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外公一家劳力少,只有一个人顶着只求三餐有吃就行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外公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将家里只供得起一个人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外太公走的时候,外公才15岁,在一个风华恣意的年龄,外公却承担起了养活三个人的责任 日子越过越难,家中都快开不了锅了。那时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已经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日子真的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也曾想过一走了之,但年幼的两个弟弟和那股子不甘被命运安排的劲儿,促使着他坚持了下来。靠着她勤劳的双手和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子也变得好过了起来。弟弟们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外公也成了家。
妈妈出生于1978年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明显好过了起来,一家人依靠勤劳的双手将土坯房翻盖了成砖瓦房。那时家庭条件也不算太好,家里唯一一辆交通工具便是一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每逢春节,外公便用一辆自行车带着两个孩子,带着外婆,去到几十里外的亲戚家拜年。为了让家里人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外公在中年时期操着一口不纯正的普通话去到了城市里打工。
再后来,妈妈和舅舅也都成家立业,外公也回归了农村,干回他的老本行。他说过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事儿,就是在农地里从清晨的昏影看到日出,就是看到从一颗种子长到一颗完整的作物..
外公一生勤俭朴素、尊老爱幼、热爱生活。作为年长的孩子,早年既为父母分忧,又照顾弟妹,始终为家族子弟表率艰苦奋斗,为家庭、亲人及下一代创建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克服万难,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以身作则,已自身的勤俭廉洁、艰苦朴素的精神教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