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梦追踪
纸梦追踪
乡野之中,流水溪旁,推开院门,便与那满院的金光撞了满怀。地上铺满了白纸,似一个巨大的容器,满载着耀眼的阳光。
白日寻访众人,翻遍山野找寻材料;夜晚细阅书籍,自学造纸之道。“十年纸痴”黄宏健从这乡野庭院出发,将千年古纸带向世界。
这古纸叫做开化纸,因产自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开化纸细腻洁白,质地柔韧,可做到数千年不坏,是明清时期一种名贵的纸张。“蔓衍空山与葛邻,相逢蔡仲发精神。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这首《藤纸》,正是用来描绘开化纸的。
黄宏健与开化纸的故事是从小饭店里与客人喝酒后的聊天开始的。“开化以前还造纸?”“那可是国宝,可惜早就没了!”一时兴起的聊天,没有人能想到,却成为了黄宏健纸梦追踪的起源。在小饭店的后厨,黄宏健进行了制造开化纸的第一次尝试。一锅炖肉,一锅煮纸,他用高压锅等厨具来尝试造纸。但尝试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制出来的纸张“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怀着满腔热忱的黄宏健没有因为第一次的失败而停下他纸梦追踪的脚步。顶着乡民们的不解和疑虑,他带着妻子进山造纸,只为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他每日翻遍山野寻找材料,浸泡、熬煮、过滤、晾晒,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夜晚的乡间静得只剩下蛙声与蝉鸣,月亮挂在山头,数不清的星星挂在漆黑的空中。黄宏健的心中有些迷茫,这造开化纸远不像他想象得那般简单。他也曾想过放弃,但依旧不惧困难砥砺前行。而这,也是黎明前最后的黑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多次的寻访与试验后,他终于确定了一种开化纸的一种重要原料——荛花。黄宏健纸梦追踪的旅程在这儿翻开了新的篇章。
数年后,这段艰辛的旅程终于不再是一人前行。2013年11月,由黄宏健、孙红旗等人发起成立的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开化县民办非企业单位,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2016年夏天,在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等中外人士的帮助下,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落成。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之下,新研制的纸张无限接近于开化纸古纸,有着近三千年的寿命。
从明清时期的《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到数百年后齐白石画像的铜版印刷画;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红色轨迹》文创产品,到国际邮票展览上的帆船邮票,开化纸穿越了时间的阻碍,重新回到世人面前,真正的发扬光大,走向了世界。
开化纸只是那些濒临灭绝的古代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像黄宏健一样的人,怀着百炼成钢的勇气和追求完美的魄力,将更多的衰微带向再次的璀璨。
喧闹繁华的城市之中,僻静悠闲的乡村之里,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可能藏着一个像黄宏健那般的“纸梦”,而只要勇敢的“追踪”,不论成功与否,你就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