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传奇】竹师傅 俞佳乐
作为一个杭州长大的孩子,说对西湖没什么感情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远方游人对西湖的赞美,还是小学时年年不换的作文题材,亦或是幼时亲自爬过的山,趟过的水。这一切的一切织就了每一个杭州人心中的西湖情思,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思。
我少时考去外地读书,一来课业繁重,二来返乡甚少。似乎渐渐的就和故乡淡了来往,心里却还是念着那一方水土。在同窗闲话西湖时,也还是控制不住上前与人争一番少年意气。不知是否是乡情使然,每每看到有关西湖的消息时,还是忍不住留心一二。正是在这样的偶然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
他叫竹书鸿,是杭州的民间河长。据说这位老大爷,天天四点多爬起来,开一个多小时的路赶到西湖。干嘛呢?来西湖打捞水草杂物,风霜雨雪,三伏三九,从未缺席。
我心下好奇,也去报名和他一起捞水草。反正是做公益赚学分,在哪儿不是赚?
于是,盛夏的某一天。我在清晨特有的乳白色薄雾中正式见到了这位老人。他披着红马甲,一手扛着几根三四米长的毛竹捞网,一手握了个竹牌,上书“竹书鸿公益队”几个大字——据说是他家老先生亲自给写的。看着约莫五六十的年纪,头发灰白,挺着个啤酒肚,脸色居然还挺红润。正是公园中小区里树荫下棋桌旁随处可见的大爷模样,再寻常不过的相貌。他热络地招呼我们拿捞网、穿马褂,十分健谈。
走进花港观鱼,游客还未醒来,所以人并不多。一路走来,碰上的尽是些喝茶的本地人和早起来晨练的队伍。一路上都是打招呼的声音,他们显然与竹师傅十分相熟。竹师傅本人也很乐呵,说这一片除了游客,从船老大到环卫工人就没有不认识他的。“做公益服务最难的是坚持。他们最初都以为我是来作秀的,可没想到...”他这样说到,并自豪的与我们分享这些茶客从最初的冷眼相讥到如今热情熟络的转变。
不过百米,就到湖边。我原以为是要携着网一步步沿岸去捞。但竹师傅却只是像个老小孩一样故作神秘地摆摆手,带我们径直往前走去。他来了几百天也看出些门道。知道风将水草往哪几个方向吹,知道水草一般聚集在哪里。而捞水草,说着轻巧,实则不然。这水草看着新鲜,但几天不捞就会开始烂,还会发臭。中间夹杂着鱼虾的尸体,天气一热就更臭了。而且这活儿还挺讲究技术。网子下水深了,拉不上来,下水浅了,又捞不到。有时用力猛了,水草反而四处飘散让你捞了个空。竹师傅看着不显,身子骨却硬朗。四五米长的杆,五六斤重,再捞上湿的水草,捞满时拖上来就有二十几斤,没几网就能堆一个半人高的小山垛。我是捞不满,也拖不动的。而这样的杆子他说拉就拉,还能给我们喊号子鼓劲。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早晨转眼即逝。我满身大汗,却意犹未尽。不经意间抬眸,满湖碧波微漾,绕岸杨柳垂堤,几处飞鸥掠水,枝上莺啼。我夸赞了十几年的美景,如今有一分妆是我所绘就。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郑重的向竹师傅道谢,并为自己的轻慢表达歉意,却被一笑了之。他似乎依然只是那个普通的老大爷,又似乎有了更高大的身影。
这个时代总喜欢将个人与家国,甚至更大的东西联系起来。无论是英雄还是丑角都格外的浓墨重彩。我们将人神化,将英雄传奇化。却忘记了,满地萤火可汇成星辉,再大的传奇背后也只是血肉之躯。
也许有人说,竹师傅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背后那么多艰辛的故事,没有怪力乱神,没有用几十年来磨砺自身,没有一个传奇所应具备的传奇色彩。可他同样在做着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坚持着许多人坚持不了的坚持。四百多天不长也不短,他为西湖捞了近13吨水草,捡起的烟头有上万个。秉烛夜游尚未晚。我们赞颂苏子白公疏浚湖泥驻堤防涝,也同样应该赞颂竹师傅这位民间河长。
再回头,湖光水色,晴方正好,其间似乎还有个穿着红马甲的身影在忙碌着。
俞佳乐
浙江省萧山中学
高二1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