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传奇】 耄耋之年翰墨相伴,初心不改诲人不倦 陈炜
这是一间颇具年代感的教室,白色的墙壁有些微微泛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不过十几平米的空间里整整齐齐地摆着几张木制桌子,上面放着砚台,砚台里盛着乌黑的墨汁,空气中氤氲着墨汁淡淡的清香。几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握着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进行创作,教室的最前方,一位耄耋老人静静地站着,慈祥地看着每一个孩子……
老人姓陶,今年已经87岁高龄,是这几个孩子的老师。虽然年近期颐,腰板却依旧直挺。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似刀削斧凿一般,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黑色的眼眸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根根灰白的银丝在黑发间清晰可见。然而老人的精神状态极佳,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儒雅的风度,丝毫看不出他已经快90岁了。如果说眼前的孩子是初生的太阳,那么他已经是即将落山的夕阳,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金色光芒。
“老师,我写好了”“我也好了,快来看看。”孩子们兴奋地喊着,陶老师欣慰地走上前去,欣赏着孩子们的作品。“明明,你这个家字笔画轻重没有控制好。”“桐桐,你的学字上部分结构太松散了。”他指着某些字缓缓地点评着,孩子们围在一旁一丝不苟地聆听着……很快,下课时间到了,陶老师目送着这些学生蹦蹦跳跳地走出教室,看到他们兴奋地给父母看自己今天的作品,不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欣慰幸福的笑容。
每个星期六上午,他都会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教孩子们写毛笔字。无论狂风暴雨,无论酷暑严冬,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进入耄耋之年的他整日都与翰墨相伴,在书法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然而,陶老师之前并没有专门学习书法的经历,对于书法纯粹是一种热爱与喜好。他在退休前曾是某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没有显赫的事迹,更没有耀眼的殊荣,有的只是一种朴素平凡,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气。他把最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而退休之后,则钻研起了自己一直爱好的书法艺术,从颜真卿的勤礼碑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再到汉代隶书曹全碑,楷行隶三种字体他都有所研究。
1994年在瓜沥航民文化中心他创办了自己的少儿书法培训班,又回到了教育的阵营,只不过这次不是语文,而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我的时间不多了,就想把自己的东西都教给孩子们,让书法这种艺术能够代代相传。”陶老师多次向他人提起自己办班的初心,也始终坚持践行着他的初心。岁月叠加着岁月,执着推涌着执着,培训班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而陶老师依旧在那,传授传统书法艺术,见证每个孩子从不会握笔到游刃有余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陶老师每年都会与镇里的领导联系,组织上街免费写春联的活动,这是培训班的一大特色。寒假里,他会带着培训班的每一个孩子走上街头,为居民们题写对联。大多数地点会选在菜场的某个地方,而且他基本从不亲自上阵,尽可能地让孩子去写对联,而自己更多的是在后方保证对联用纸,墨水的供应,做好后勤工作。面对桌前络绎不绝的行人,许多孩子往往会有些胆怯,这时陶老师总是在后面暖心的鼓励,给孩子一个坚定的眼神让他们鼓起勇气去展示自己的书法水平。而每每听到路人发自内心的赞叹,他总是笑得比孩子还开心。一个满头白色,年近期颐的老人带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上街写春联的场景似乎已经成了冬天瓜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是给孩子们的锻炼机会,更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传承,是陶老师价值的体现。
曾有人问他,打算什么时候真正退休,安享晚年。陶老师总是云淡风轻地回答:“教孩子们写字让我感到无比快乐,我打算一直教下去,直到教不动为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陶老师用一生的光阴诠释着这句古诗的含义,而他的故事仍在继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小教室依旧在那儿,十几张木制桌子整齐摆放,淡淡的墨香氤氲在空气之中,那个传奇老师依旧在那儿,与翰墨为伴,不改初心,一丝不苟地教导孩子,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浙江省萧山中学 新高二 2304 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