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匠人
小刀在纸上灵活翻飞,在满是老茧的手上被磨得发光。一瞄,一压,一划,带出一缕红色纸屑,留下一道精准的痕迹。空白纸张在小刀的修容下,显出千姿百态的美。
姑父是一个小学美术老师,走进他的办公室,纸香就迫不及待地涌进鼻腔。作为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传人,他在教学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剪纸。
剪纸分剪刀剪和刀剪,虽然平时一般人多用剪刀,但剪刀有不灵活的局限性,所以像姑父这类较专业的人多用小刀作为剪纸工具。剪纸需要极高的耐心,一副较复杂的作品可能要几天才能完成,而下手的每一步,都需要准确有力,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概是剪纸多了的缘故,平时姑父的手总有些发抖,但在下刀的时候,他的手总是稳而快,丝毫不拖泥带水。小时候一时兴起看姑父剪纸,我总是在单调的重复动作中不敌困意,倒在一旁呼呼大睡。等到醒来的时候,姑父仍在专注剪纸,眼睛紧盯着小刀,轻抿着嘴,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全然没发现我已经睡了一觉。
印象里姑父唯一一次对我发火也是因为剪纸。小时候不懂事,看见新鲜事总想试试,于是我便趁着姑父走开的空挡拿起小刀开始刻起来。可我手劲太小,刻痕不似姑父般光滑,周围起了一圈毛边,正想着该如何修补,余光瞟见姑父过来了,心一慌,手一抖,划痕就丑陋地伸了出去,张牙舞爪的,好似在痛骂我的无知顽皮。平时姑父总是好脾气地笑着,所以这次生气的姑父让我印象深刻,知道了剪纸对于姑父来说是别人碰不得的宝贝。
姑父对于剪纸总是要求很高,平日拿一些较简单的图案练手,对自己也是高要求,不能出错。我曾见过姑父练习刻一个复杂图形,只要有瑕疵就从头再来,直到能连续刻出完美的作品。姑父有时还会自己设计剪纸图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在纸上擦了又改,耐心询问他人的意见。有几次吃饭的时候姑父还在想着图案,有灵感了立马放下碗筷回书房修改。甚至在设计完成的几天后突然不满意,还会擦了重新设计。姑父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又一年,让“昭东剪纸”也变得小有名气。
我曾问过姑父:“您每天剪纸不觉得枯燥吗?”他只是笑笑“等你长大找到自己的想坚持的事就明白了。”那时姑父的眼里好像有光,闪着他对剪纸一生的热忱。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我在姑父身上看到了难得的匠人精神。姑父虽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平凡人,但他“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让他变得不平凡,也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