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写就传奇
杭州图书馆的大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位老人走了进来。
坐在桌边、地上,靠着书架阅读、学习的人们,谁都没有让目光在进来的老人身上多停留片刻。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外套,肩上一根竹竿,肩后两个口袋——原来是位拾荒者。
老人将麻袋提起,轻轻走向书架,抽出一本书选择了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阅读,并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时间似乎在他身上静止了。他在那里坐了很久很久,翻动的书页将他笼罩在无比的宁静之中。从阳光当空,到日头西斜,直到图书馆闭馆,他才走。
平静的目光洒落在书页上,其中映出的,是对知识的无比渴求。平静地走进图书馆,从未因为自己拾荒者的身份而面有卑微。知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他深知这一点,年复一年每天都如此平静——平静地来,平静的地阅读,平静地走,在路上平静地拾起脚边的空瓶。知识能塑造人的内心,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身上有与大多数拾荒者不同的气息。
可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过他。因此,他的突然消失,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注意到。
几年后,一篇报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一位中学教师退休后拾荒挣钱,连同自己多余的退休工资一并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却因车祸遗憾离世。即便上街拾荒,老人仍未忘记自己文化人的身份,每日前往杭州图书馆阅读,风雨无阻。
公众哗然。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他。昔日无人注意的拾荒老人,竟然拥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但是老教师从未张扬,离开三尺讲台后,他却选择了清贫的人生,默默地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一份微小却不微茫的光,点亮了人心,也点亮了时代。
数月之后,一尊雕像矗立在了图书馆内。——便是那位老人,眼神中一如往常的平静,身下的报纸和书籍,仿佛仍在充盈着他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平静似乎显得十分难能可贵。老人的一生,在平静中走完,却不平凡。没有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只是每日一如既往地平凡着,用知识润泽着内心的宁静,用心关怀着他人、照亮他人前行。
最终,一切归于平静。
但在人们心中,他已足够传奇。
(浙江省萧山中学高二4班 吕砚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