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西红柿知道
2016春节前夕,杭州南火车站旅客接送处。
探照灯将漆黑的夜撕成两半,照得车前面一小片区域如同白昼,大风卷着冰凉的雨丝扑面而来,寒意刹那间便浸透全身。我搓了搓冻红的手指,有些僵硬的从车后备箱中抽出行李递了出去。眼下年关将近,火车票可谓“千金难求”。纵使是并不热门的贵阳,也只剩午夜发车的班次还有几个空座。最后一次检查行李,我目送他进站、检票、登车,然后挥手告别。这是我爸在贵州扶贫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我家第一个没有团圆的春节。
去年夏天,为响应国家“扶贫”的口号,我爸所在的大学连续派出十余名专业人士到贵州帮助当地解决技术难题。而身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我爸也暂停了教授的所有课程,前往贵州安顺,在西秀区的一个小旅馆安顿下来。他希望用这一年时间,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一些简单又廉价的方法,切实提高当地的人居水平,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却不曾想好好的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学老师,一转头就扎进了田里,甚至和当地的团队一起打起了西红柿的主意。对此,他本人严肃地表示:“黔东南这块地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又处在云贵的山区里,人流量稀少,第三产业自然发展不起来;交通不便利,第二产业也发展停滞。我们要先让大家富起来,口袋里有了钱才能盘活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外联系,实现全面小康。”
你还别说,真叫他们说对了。深入调查一番,发现周边的地区也有类似的做法——云贵高原全年湿润,气温年较差小,耕地坡度大,正好符合西红柿短日照,喜水不耐涝的特点。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黔地上市的西红柿收获时间比浙江地区夏季的一批早上近一个月,错峰上市。同时山清水秀的耕地打响了“绿色无公害”的招牌,第一批西红柿很快售罄。
农户们分到了钱,缴了税。当地的政府用这些基金改善了基础设施,购置了更加优质的种子。更多的人投身种植西红柿。第二批西红柿很快带来了更大的收益。这一次,政府则更多地将钱花在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上。第三批西红柿进入市场时,文化特色旅游产业迎来了第一批客人。那些在家做饭的女人们穿上了制服,学会了普通话,成为了服务人员。而男人们利用手头的一点利润,或是扩大了耕地面积,引进了新的装备,或是改善了自家房屋,地段好的,甚至将小楼改装成了农家乐。第四批,第五批……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流入市场,不只是西红柿,还有当地著名的特产金刺梨等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慢慢的,西秀区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镇靠西红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挤进了安顺发展的前列。回望最初那批种下西红柿的农夫。一个四十多岁的大汉憨憨地笑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西红柿还要红火;我们成功的秘密,只有西红柿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