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
平凡和伟大从来没有万里之遥,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中国女性》
再见到胡先生,是在一个难得温和的冬日。即便是岁月,对于不同的人的态度与做法也是截然不同。有人因生命的流逝而变得满目疮痍,有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胡先生便属于后者,岁月的不公予其最好的偏袒,虽已年逾花甲,脸上却未见一丝明显的皱纹,年轻得似乎刚过三十岁,正值青春壮年。他始终是那般和蔼可亲,面上不见一丝波澜,任何人或物都引不起其半分的动容。俗话说,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在一切世事变化之前保持平常心,泰然处之。胡先生称得上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他的人生历程,或许没有生死劫数,没有苦情戏码,但也绝对是波澜壮阔,堪称传奇。
三十多年前,一个出生贫寒家庭的农村孩子只身一人来到大城市,家中父母为供其上学拼命地打拼,终于将其推至了未来可能改变其命运的转盘中心。他也从未辜负父母的期许,日日发奋勤学,寒窗苦读近十年。可当真正离开熟悉的家庭,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他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所谓孤独。城乡生活的差距,同龄人的家世之别,自己对于世界了解的狭隘,都予其强大的落差感。曾经自己突出的成绩与能力,如今也变得平平无奇。如沙海中的一粒尘埃,自己置身人群,在不见光的角落里,如此渺小,不见前路不见远方。现实的挫败与内心的寂寞充斥着他并不美满的生活,岁岁年年的挣扎换来了满身的病痛与精神创伤。他也曾几度想过放弃,严重时,甚至产生了了却生命撒手人寰的念头。每每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时光,他总会笑着说,如果当初不是为了等待父母每月一次的电话,支撑着自己一次又一次站起,他或许真的会在某一刻,心疲力尽,永远倒在了一处。
胡先生像是一个在血泊中成长的人,满身伤痕却仍奋力前行。渐渐他停止了漫无目的的奔跑,开始有了自己目标与方向。提及自己当初为何踏上教育之路时,他总是回答: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我”,我只是希望,在他们同样漂泊无依痛苦不安时,会有人愿意伸出手来拉他们一把。他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与非凡的努力,在经历百般挫折后,终于又脱颖而出,在学生生涯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毕业之后,胡先生很快踏上了他的漫漫从教路。他在大学做过老师,也去山村支过教。当来到和自己故乡相似的土地,一番亲切感油然而生。时代日新月异,纵然许多地方都实现了脱贫,可总有一些人,在地图上都难以察觉的角落,仍饱受着贫困的侵袭。“我从未想过拯救他们,我从没有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地位过。我只是希望,能给他们和别人一样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里发光发亮。”每一份爱都会开花,每一份执着都将熠熠生辉。他牵着孩子们的手翻山越岭,他成就了一批杰出的青年才子,最终他们都如他所愿,在各自的领土岗位上闪闪发光。
如今,胡先生发展了自己专门的教育团队,事业方面蒸蒸日上。培育了众多优秀学子的胡先生,自己却是至今未婚。“女人的价值,本就不应局限于婚姻与家庭。”不错,胡先生是女儿身。其身上恰是有中国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潇洒风范。性别为男,生来就获得了被称为“先生”的资格,而女子只有才华横溢举世闻名,才或许可以被叫一声“先生”。而我始终认为,无论“先生”“女士”,称呼如何,改变不了其内在精神。今日无论以“先生”“女士”称呼胡先生,她都永远值得尊重、值得敬仰。而被冠以“先生”称号的部分人,再华丽的糖衣包不住肮脏的内里,再浓的妆面粉饰不了丑陋的面庞,终究只是一滩烂泥。胡先生的传奇之处,不在于其虽为女儿身却成就一番事业,而在于其突破了性别的刻板认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魅力与风采。从身边至世界,人们正在不断见证中国女性的自强与独立。胡先生曾提及:我从未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伴侣,我的幸福从来只有孩子与事业。自尊自强之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伟大。看似渺小的个体,亦能造就非凡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