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
每当我在题海之中彷徨,在纷乱之中迷失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画面,那坚定而温柔的神情,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
深深吸一口气,漫步在记忆深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先是嘈杂的声音,脚步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大喇叭突兀地响着,横添上一笔。砧板切肉的声音,有条不紊,衣服与衣服摩擦的声音,隐藏在细节里。人们忙忙碌碌,像一个个点在不同的空间里穿梭,连成一条条线,织成一张张网。
我那时是以怎样的一种姿态站在人群之中的?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时我正处在人生的艰难时刻,不知何去何从。有人骑着车驶来,我赶忙让开,呆呆地看着他消失在远方。觉得自己像粒尘埃,渺小而无力,有风时飘飞,无风时就在角落里看着时光流逝。
太阳又向上爬了一点,人多得模糊起来。这在模糊之中,一抹亮光跳入我的眼中。是一本书,古老而厚重的书。在一个半小时读懂世界史,一天刷一部剧的时代里,我很少见到有人沉下心来读书。在地铁中,在候机室,在公园里,更多的是低头看手机的身影,是疲倦的脸,是沉重的步伐,是手机里轻松愉快的内容。
那是一本老旧的书了,封面上鎏金的大字早已被时光洗去颜色,但一点儿也没有卷页或折页的痕迹,依旧庄严。拿书的手是一双粗糙的大手,有几处干裂,像冬季北方的土地,但却很干净,没有像其他的同行一样满手油污和泥垢。
看书的人沉浸在书的世界之中,仿佛外界的喧闹根本不存在。阳光被他那专注的神情打动,俯下身子好奇地看着。店铺上,破风扇吱呀吱呀地响着,仿佛下一秒就要坠下来似的,衣袖上的破洞不合时宜地敞开着。
我的脚在那一刻有了自己的思想,慢慢地靠过去,靠过去。店主见有人来了,立马放下书,朝我微笑,洁白的牙齿与黝黑的面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热情地向我介绍新进的果蔬,那种热情,仿佛与生俱来。见我犹豫,他也并不强求,只是静静地立着。见我选定,他细细地挑出了最好的部分,称了两次,方才交到我的手中。我看见他眼里闪着光,自信的光芒。
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关心政治与经济,学习新的东西,或许只是为了留住眼里的光。可是有多少人,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眼里的光,熄灭了。今天,在一个不起眼的果蔬店里,我却见到了。因为这道光,我将记住他一辈子。
我于是和他攀谈起来,他说他因家境贫寒,早早地就出来谋生,干过许多工作,也曾同许多人挤在一间极小的房舍里,也曾身无分文在城市中流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文化,对知识的渴望。那是04年的春天,他碰巧进入了一个古书摊,从此与书结缘。
他还记得为了买一本书,他卖掉了自己的自行车,这在那时看来是近乎疯狂的举动,大家都不理解,但他还是这样做了。走进他的叙述,我似乎看见一个有些倔强的青年,脸灰扑扑的,衣服也毫无颜色,紧紧地抱着书逆风前行,他的心情一定是激动的充实的。夜晚,当别人已沉入梦乡之时,他在灯光的陪伴下,与古圣先贤对话,看到精彩处,放下书,在房中来回踱步。
他还说,他正在写诗,将来,一定要出一本书。他说到这,眼里闪着对未来的期望。
走出店铺,我的心里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走出了别人的故事,走进自己的故事,我明白了。
这以后,我又看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有在小区门口的测温员,不论寒冬酷暑,一直坚持着,有在博物馆里的讲解员,亲切地拉着我靠近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
我们或许都渺小如尘埃,但我们一样可以坚持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发出点点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