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之稻,传奇之道
距今一万二千年,在亚洲东南部,诞生了较早的农耕文明,人们发现并开始种植一种稻米作物,渐渐地,水稻成了人们养家糊口的必要之食。
1960年,伴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一场罕见的灾荒将人们拉进了饥饿的深渊。与此同时,时任安江农业学校教员的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性状特殊的水稻,从此打开了杂交水稻事业的大门,中国粮食产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1964到2021,整整57年的时间,袁隆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稻田里度过的。在这其中,他遇到了数不尽的困难与艰险,找雄性不育株如大海捞针.西方舆论的施压.文革十年断送了全部成果.....但正是这57年的时间,换来了他“泥腿子院士”的称号;也正是这57年的时间,杂交水稻的育种不断完善,亩产量稳步提升。六十年如一日,袁隆平靠着知识.辛勤与坚持,用杂交水稻哺育了国人,摆脱饥荒,将杂交水稻带向了世界,造福众生,成就了一代“杂交水稻之父”的千秋伟业。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这是袁隆平一生笃定的完美公式。受父母的影响和教导,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乖孩子,顺利考入西南农学院,为之后的水稻育种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发现了不育株,经人工授粉后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经多年的观察研究,他逐步开始分析自己积累的数据并发表,,受上级的支持与引导,袁隆平的水稻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从杂交水稻成功育种到推广于众,从亩产近千公斤到高产、抗病、抗寒、抗倒性状的完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出了安江,走出了湖南,走出了中国。
喜欢穿条纹或格子衬衫,看上去有点色彩斑斓;平时没什么事就会拉拉小提琴,陶醉在萦绕着《梦想曲》的稻田里;他自称“90后”,笑言自己九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身体,三十岁的心态;在受领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前一天,他还在稻田里乐呵呵地梳理着稻穗,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即将获得国家科技领域最高成就的院士,却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在病危时分仍不忘关注当时的气温湿度,担心会对水稻的收成造成影响。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传奇之人。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爷爷走了,安安心心地走了。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用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如今袁隆平的两个梦想的实现都指日可待,他的身后将有更多的人接续奋斗,他终于可以不用天天下农田,拨稻穗,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了。
有人说,是不是天堂的粮食也不够了,请袁爷爷上去救救急。有人说,我一定会好好吃饭,不浪费一颗米粒。有人说,袁爷爷养育了十四亿国民,应当被历史铭记。袁爷爷去世的湘雅医院门口,有人放了三束水稻;长沙当地市民自发送行,灵车所过之处,皆夹道鸣笛;母校西南大学的铜像前,已堆满了数不尽的白花与留言。
很赞同这句话: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但不可以没有袁隆平。精神世界的丰富必然需要物质生活的支撑,没有袁爷爷的大米,何来你饱餐后的充盈?
您每天去田里看稻子,却很少看过自己;您像稻穗,结实饱满,却始终谦虚地低垂着头;您说千里马虽然老了,但是仍然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
您是当代神农,是诗人的救星,您用自己辛勤的一生,换来人世间再无荒饥。
稻田的禾土里,是你劳作的汗水;阵阵的稻花香里,浮现出你灿烂的笑颜。
袁隆平,平凡的人在平凡的水稻上,创造了传奇。种出来的,是传奇之稻;教给世人的,是传奇之道。
袁爷爷,稻子熟了,我们想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