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教室的课堂
张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是我语文造诣的地基工程师。
她年过中旬,却跟个孩童一样。平常的一点小事,都能激起她极大的新鲜感。一朵花、一株草,甚至只是一声鸟叫,她都能从中发掘不同的意趣。
“好孩子们,把所见所想写成一篇作文吧!”
一次放学,我走出教室,见张老师正低头在门口的花坛里做些什么,不由得身体一探。看清老师在忙活的事后,我才想起来,她注视的那是她几天提到过一嘴的小白菜。她埋头,捻了点鸡粪,在空中慢慢碾成沫状撒下,配合手边上的一壶清水,边施肥边浇水。
“欸?你还没走啊?”张老师把最后一点收尾工作做完,抬头看到我惊愕道,“你家长会着急的,快走吧。”
“老师,你为什么要种这菜呀?每天来浇水多麻烦啊!”
“可是你看这花坛啊,这迎春花都没光了,多秃,怪难看的。”张老师眼神一撇,示意我看那花坛。
被老师这么一示意,我才转过头去。果然跟老师说的一样,那迎春花已经枯光了,连一片翠绿的叶子都不存在。花坛里唯一的生机就是老师种下的那一片小白菜。
“这种了个小白菜,不好看多了?秃出这么块地,也浪费这花坛了。”
那之后,每日放学我都会碰到张老师在浇水,而每次碰面,老师都会很激动地跟我分享小白菜的变化。
这又是一次课堂,张老师又是空手走进了教室:“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细细注意过门口的小白菜啊?”我跟大家伙儿面面相觑,有些扭捏地摇了摇头。
“没有关系,孩子们都跟我出来看一下啊!”
那是我第一次细细观察小白菜——中间的空旷地,小白菜迎着阳光舒展自己的身姿,而枯死的迎春花下的小白菜不光矮了半个头,甚至还焉焉的,根本抬不起头来。
张老师是时说道:“努力的会拼了命地汲取阳光,而不努力的只会缩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因为它不曾见过阳光。孩子们努力是很重要的啊!”
在所有人都回味地走回教室,张老师悄声说:“孩子们,快把你们所见所想所感写下来。”她像是故意说得很轻,怕我们的灵感被吓跑一样,说话这句就不带下句了。
第一批小白菜收割了,张老师咂咂嘴告诉我们:“味道真的很不错啊!我去问问别的班的老师能不能把花坛让给我,别浪费了。”
第二天,张老师抱着书,开玩笑道:“他们的领地意识非常强,没把花坛给我,他们自己去种菜了。唉,下回我一定要抢到位子。”
起先是一层楼,而后是整栋楼。每层楼的花坛里都添了一层绿衣,那枯死的花坛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日后,张老师每次发现新的小变化和领略新的小感悟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她真的是非常善于抓住那灵光一现,以至于我一直觉得张老师是个很神奇的老师——有她在的地方,灵感仿佛永远不会干涩。就是那些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事物,竟变成一连串的珍珠,顺着笔织的丝线,化为一幅生活的缩影。
现在啊,张老师已经退休五年载罢。我想她应该是坐在家里那些多肉旁,一篇一篇看我们曾经写过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在生活中写成的,就像她那热爱生活的心一样,充满生气和阳光。
何时能重返那不在教室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