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老王
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左右住户们修补鞋子。
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王师傅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玻璃窗子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地争取阳光。因此,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补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补鞋
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只是随着他的姓,亲切地叫他一声“王师傅”。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
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修好,就好上路。
有工人,也有农民,更多的是周边的老头老太太。
王师傅话不多,但只要是人们来,他都乐意。递出一把凳子,任人们天南海北地侃,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他一边默默地做着手里的活计,一面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话语。
坐在王师傅的鞋摊旁聊天,人们有一种坦然和悠然,不用担心出口伤人,不用担心祸从口出,东家长西家短,聊完就烟消云散。人们到这里来聚会聊天胜于补鞋,有的甚至就是为了坐坐,像旅途中的小憩,像劳累后的放松……人们把王师傅这里当成了心灵停泊的港湾。小镇很小,即便是叫不上名字,彼此都很面熟,熟悉的见面后拉着手说着家常话;不熟悉的见面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一双双旧鞋呈现出主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诉说着一个个微妙的故事。
一双鞋承载着一个人的秉性,有走路风风火火的,有走路拖拖拉拉的,有走路磕磕绊绊的……王师傅拿起一双鞋,掂量一番就略知一二。后跟外侧磨损的,外八字,性格比较外向;鞋跟内侧磨损的,应该行事保守,言语谨慎,较内向;那些磨前掌,鞋尖有破损的,走路带风,必定昂首挺胸,是做事雷厉风行之人……
王师傅曾经托人写了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因为人都要走路的,穿着鞋的脚才能走得远些快些。王师傅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我想他也一定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更多时间、做更多事呢!
我感到,王师傅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流去时间漏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