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创造传奇
当今时代,有太多太多杰出的人物出现。他们无私奉献,为国家社会贡献伟大力量;他们乘风破浪,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他们吃苦耐劳,为人民的幸福不断努力。在面对利益的诱惑下,他们毫不动摇,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们享受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赞美与崇敬。而最具代表性的他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坚定不移的追求梦想——他就是袁隆平院士。
在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肆意侵略中国土地。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尽自己所能造福全中国百姓的伟大梦想。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在面对一片贫瘠的农村土地,他立志改变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袁隆平从不对权威学者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
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实验室坐着的舒服工作,选择去到偏远的湘西农村任教。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到田埂。烈日当空,农民们都在树下歇息,而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想法让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不现实。但他并不在意,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为了找到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下,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在受尽同事们的排挤和环境的破坏,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为躲避政治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终于在1976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袁隆平院士获得了无数荣誉,受到了业界人士的赞美,收到了许多金钱利益。但他丝毫不在意,身价过亿的他仍穿着几十块钱的t恤衫,走在田埂中,做着“禾下乘凉”的水稻梦。
袁隆平院士曾经说过:“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样伟大的胸怀和抱负,填饱了无数百姓的肚子,使全中国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是时代的英雄,是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