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一城书,一城人,一城幸福+林侃
一城书,一城人,一城幸福
浙江省新昌中学高三(4)班 林侃
书在我短短的少年时光内其实占了很大比重。同我们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人一样,我的少年时代还未被五光十色的电子产品所侵占,因而书籍仍然是我借以消磨那许多个课后寂寞时间的依赖。
可认真回想了一下,书在我生命的开始其实相当草率。那是我还必须随同母亲去上班的时候,鉴于她上班的诊所里除了来往不断的患者就是成箱成箱堆垒在一起的药品和针头,我被允许玩乐的空间和事项都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于是母亲就索性丢给我一套书,以此来解决我的精力和时间。奇怪的是那个时候自己多么喜爱宝贝的读物,现在却不大有记忆了,反而相当好奇,那时没学拼音的我是如何阅读它们的。据我母亲回忆,带我上班非常省心,把我在书里安顿好之后,她可以去认真工作,一个下午我都会安静地坐在那里,不用太操心。我喜欢这种启蒙,甚至觉得它带着点幸福的诗意——给孩子找一处寄托,我的父母挑了一套书,而不是一样玩具或者一台电视,是独属于我童年时光的别样浪漫。
后来我发现在那个稍显古早的年代,县城里读书爱好者们最神圣但好像也是唯一的聚集地是商业街上的一家新华书店。我一直觉得书店的地理位置有一种土味的文艺感,在当时全县顶顶热闹的一条街上,位置顶好的那个正中间商铺属于一家新华书店。可书店本身其实也不大,不过好处就是在那里看书店员们不会来管,也不强求顾客买书,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足够徜徉几个小时了。整整占了一面墙的漫画柜子,当然是孩子们暗中争抢较劲最厉害的地方,最抢手的新书甚至一整个晚上就在我们的手中传递,根本没有回到柜子的机会。在完成对那里大部分漫画的扫荡后,在某个时间点,我突然又深陷文艺小说之中。可惜的是,由于大家对小说这种有些昂贵的硬货购买力都不强,书店里也常常只囤着一两本,一旦看到一半的书被人买走了,那种可以持续数天的,甚至有点可爱的心焦和难过,现在真是很少能在读书找书的过程中碰见了。
可惜的是,作为一家现在看来所谓的“大众书店”,新华书店的陈列品还是太粗糙,太杂乱,没办法满足我们这些狂热于长篇书迷们,而这时小县城迎来了一家更私人的书店。
现在来看,这家书店集齐了现代文艺书店的大部分要素,木质地板、暖黄色吊灯、装饰中的日系元素和一整个过道的周边和明信片,以及最最重要的,排列清清楚楚的一整套一整套的系列书。难怪我们这些之前没有见过世面的家伙会为此神魂颠倒,妄图在此处复制在新华书店泡上一整晚的经验,然而由于书店的高成本,不买书的人是不能在这里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泡店的。我很清晰地记得,当时为了看完系列中的某本书,我需要在阅读半个多小时之后在外面晃荡一圈,然后再进去继续看。我想这种为了看书出来逛街的搞笑体验,现在看来也是属于我们这一辈孩子稍显贫穷的幸福了。
所以在我年级较低时的读书经历基本上都是这样泡书店里搜书扫书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回想起来仿佛是一段被书这种生物一步一步驯服的幸福历程。我很有幸算是见证了这个县城书和书籍爱好者们发展的一小段。而在这一段的末端,我看见了图书馆,看见了电子书,看见了通过手机平价的系列书就会来到家门口。我为这种改变而感到高兴,事实上也在享受这种变化。可是我仍然也会永远怀念那个因为有些拮据和不便而显得格外特别的时代,不单是因为我的读书史是从此开始,更是因为从此我认识到一辈人,一群人与书相联系的幸福,一种能为它逛街,为它难过,要把它放在街中心的任性。
常人有问看书幸福吗?在我眼里当然是幸福的,可看书的幸福全停留在书里吗?很难说,只是在我短短的阅读史里,一店书对一城人的塑造,一辈人对一地书的爱慕,这种丝缕相扣的关系里,似乎也能找到许多确实的小小幸福。
(字数:1465字)
作者姓名:林侃
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4班
指导老师: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