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 +雨巷深处的油纸伞+郑好
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花香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 ——题记
“梦里江南似曾相识,谁的油纸伞打开,长堤西湖断桥边邂逅。仿佛之间一把油纸伞,伴青影曼妙惊绝尘恋。”
沥沥的雨点敲打着我的窗子,这场轻柔的雨,如烟如雾,潇潇洒洒的从天边的暗淡飘然到了我的眼前,视线模糊起来,我不再看雨,转而凝视着我的窗子,除了我断断续续的人像倒影之外,我瞟见了依偎在书柜旁的油纸伞。
光洁的伞面上细致精美的金色勾丝描出了七彩祥云的壮美,砖红色的古典与惊艳,好似浴火重生般的喜悦,充满新生力量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杭州西湖,在这般江南水乡中,不乏诗情画意之人:那小舟上的的白衣女子,手持油纸伞,站在小舟的船头,秀发如丝,一双明眸怅然若失的眺望那云那雾的深处,好像要探一探尽头。烟雨蒙蒙的西湖畔,承载了多少人的情与泪。湖色千顷,西湖水莫不是美人的泪?
“谁再为我将那伞儿撑打?”可如今,撑伞人已有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夙愿,但油纸伞,现在却很少看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杭州油纸伞达到鼎盛时期。只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的金属骨架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琐,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缘。先前,遍地开花的伞铺与作坊所剩无几。油纸伞逐渐被淘汰,杭州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再黑的夜晚也会有星星:总有一群人在坚守。
在杭州竹林深处,仍有一家小作坊,至今秉承着古法制伞的工艺。他们是手工匠人,用他们的匠心日复一日的坚守,用清苦的生活和劳动守护着传统文化的薪火。“老匠人用最细致的态度制作每个环节”钻孔、拼架、穿线、串联,手工匠人的灵巧,让伞在他们的手中,熠熠生辉。
他们这群人,可能在这个世俗的社会显的不合群,甚至有点傻。他们过着神仙般的隐居生活,看淡一切。人的一生要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狭长最难过的,可谓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而这群传承者的身上,有着安贫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超然境界。他们值得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
“灯塔是小船的方向,小船是灯塔的守望。”匠人们对于油纸伞的情愫,也悠悠然的不可断绝。老爷子自豪的说:“许仙和白娘子就是因为我们的油纸伞认识的。”杭州故事中,油纸伞,是一家三代人延续200年的一个手艺。“这把伞,在收伞的时候,大家要团结一致的精心收好每一个皱褶。”精致的工序,只为撑起一片天。他们保护着油纸伞这一传统文化,油纸伞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油纸伞,青石巷,还有心中最美的姑娘。”缓缓的走过雨后湿润的青石板,明明暗暗的水洼倒映着女子妙曼的身姿,塔门执手两三盏清酒,不贪恋,不在意。谁说这清冷女子不是那朴素匠人的前身呢?
巷子尽头的西湖水仍然是那一副不喜不悲的冷冰样子,但西湖底下的油纸伞,从此多了一群炽热的人。
“向往一片蓝天白云,不染世俗尘埃。”
郑好
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高一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