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以内
城门以内
浙江省乐清中学 吴书容
高高的城门围住一方土地,那里变成了我的家乡小镇。
四座城门始建于明朝。那时倭寇的频繁打扰打破了小镇原有的宁静,为了保卫家园,四座城门平地高筑。那一代人,凭着勇敢与聪慧,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日子重回平静,小镇的人们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门高高地矗立着,凝视着挑着重重担子的人们来来往往。沉沉的扁担压弯了他们的腰,而他们的头却总是高高地抬起,面带着无限期许的笑容,朝着阳光升起的地方奋力前行。
小镇的人们生于海湾,长于海湾。东海之水奔流不息,小镇人们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之先风吹进城门,吹进小镇家家户户。
小镇于是变得愈发热闹。
推着小板车的商贩又重新穿梭于小巷中,熟悉的吆喝声再度想起。一声声响亮的叫卖声回荡在城门内,串起小镇的日出日落,深深的地敲进城门泛起青苔的砖块里。
城门底下来往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从中国的天南地北的汇入这片城门围成的小小土地。他们或长于热情奔放的滇黔,或长于雄壮豪迈的黄土高坡,却最终在这片临海的小镇上扎下了根。
更多的人,生于小镇,长于小镇,在改革春风吹进小镇之时,随着城门脚下蒲公英飞扬的方向走出小镇,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他们名为浙商。
如同先人用一块块不甚平整的砖块垒起高高的城门,漂泊在外的小镇人,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累积一分一毫的财富。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用能力破除偏见,用努力造就名声。
于是城门内外,高楼拔起,城门被簇拥着,迅速矮了下去。几百年来,城门早就失去了最初抵御倭寇的功用;小商贩也鲜少乘着的荫蔽摆摊;小镇也不再依靠四座城门来划分地域,因为它早已不限于此。
城门下,成了夏日老人们聚会谈天的地方。老人排在坐在石凳上,佝偻着腰,口齿含糊地谈论着那些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却独属于他们的回忆。他们把这些话说给城门听,填满了城门的每一处缝隙。老人在说这些话时,偶尔摆弄着手中的蒲扇以驱赶炎热,却不知被谁大意摇走了时间,夏去冬来,石凳上的人影渐渐稀疏。
又是一年初春,城门旁的老树重添新芽。小镇的人们刚过完年又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一个孩童手里拿着糖葫芦,咿咿呀呀地跑到城门边,吃力地爬上城门一阶一阶高高的石阶,险些摔倒却没有哭喊,仍咬着牙向上爬。
一个老妇人站在底下,看着孩童奋力向上的样子,欣慰地笑着。妇人随着孩童走到城门顶上,妇人抱起孩童远望,不远处的码头货船林立。
城门静静矗立着,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小镇人成长。
【点评】
文章的时间线很长,从古时城墙建立到现代高楼林立,浙江人奋斗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文章以城墙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安静祥和且力量蓬勃的小镇,非常具有画面感。
(指导老师:黄忠 徐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