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 我的老家 张尔恬
瞿溪,一个四面环山,古色古香的小镇,承载了我的整个童年。
那个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相互认识。中午烧菜时,每家烧菜的妈妈们、奶奶们都探出窗口互相交流着各家的菜品,闻着菜香,小孩子们就飞奔回家了。时不时会有邻居带着新鲜出炉的棉菜饼呀、炒汤圆呀敲我们家的门,奶奶也纷纷拿出前几天刚晒好的鱼干、鸡翅作为回礼。
吃过午饭,家里的老人小孩都聚在一起,奶奶们聊着今天哪里菜价又涨了,哪里的菜又新鲜又便宜。小孩们在楼下采集树叶,跳皮绳,玩水枪。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块十来平方米的地儿,可以种种花,也可以种一些菜。我爷爷在后山上开垦了一块荒地种菜,可惜每次快到丰收时不是恹了就是被野狗啃了,但他还是每天坚持去地里转一圈。每到春天,他总会播下希望的种子,他坚信,总有一天,他能吃上自己种的菜。
天黑之后,人们就聚在楼下,每个人坐着小板凳,听老爷爷、老奶奶讲故事,他们的故事讲得可好了,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也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有时候还可以听到老奶奶们唱童谣呢!
瞿溪的水位很低,以至于一下倾盆大雨,就会满大水,夏季雨水多的时候,隔几天总要满一次,每次满大水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我总梦想着可以坐在我们家的大脸盆里,随着洪水和爸爸妈妈漂流到远方,然后再慢慢划回家,但是一次也没有实现过,每次满大水我都撑着一把大大的雨伞,穿上高高的雨靴在小区楼下踩水坑,有时听着着小区外来往车辆“噗噗”地扬起一阵阵水花,看着行人们挽起裤脚趟水而过,良多趣味。
瞿溪还有一个特别而又非常有名的民间风俗,那就是二月初一的庙会,每年二月初一前几天,街上就开始架起高高的铁架,搭起了棚子,各地的人们带着他们的特产到这边来展示,交流文化,那几天震耳欲聋的音乐会响彻每个街角,大街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比过大年还热闹。会市上还有唱大戏,说书,鼓词等文娱活动。一块大幕布把台前台后分开,一盏电灯放在台中央照明,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一出好戏就这样开始了。先打第一通锣鼓,叫打操台,过十几分钟后,再打第二通,叫打闹台,演员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生有色,让人们大开眼界,台下的观众座无虚席,拍手叫好。好一个民间的狂欢会啊!
街上有一家铺子我最为喜爱,那里卖畲族的服饰,其中有一套衣服我喜欢极了,那是一条短款蓝色上衣和蓝色裙子,款式有点像民国时代的学生服装。蓝色上衣上绣着红色的花纹,是一条栩栩如生的龙,蓝色裙子上围着一块红色的鲜艳的布,四周绣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纹,上面还有大朵大朵的牡丹,正所谓“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头上还有银色的头饰配套,一走动就会“铃铃铃”的响,还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啊!
到了晚上,街上摆放了彩楼珠国,百鸟花灯。一个个花灯,工艺精巧细致,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女人们每人持一灯,手中的鸟灯随着欢快的音乐,时而高翔,时而低飞,时而热烈奔放,时而轻盈优美,令人目不睱接。队形、舞步动作名目繁多,多以“孔雀开屏”和“百鸟朝凤”压轴,好一个民间狂欢会啊!好一个民俗文化的盛宴啊!
亲手造纸时的快乐,做米塑时的手忙脚乱,看老人吹糖人的惊叹,还有飞车表演时的震惊,时代在前进,而文化依旧还在。二月初一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日期,更是童年里的快乐源泉,是我的老家,它代表着瞿溪历史文化的侧面,保留了大量古代民俗,是集传统农耕,传统戏曲,时代商贸为一体的“文化大餐”。
我爱我的家乡,那个毫不起眼的小镇子。
张尔恬 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高一(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