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龙华村10号
幸福在浙里---龙华村10号
郑士圣
曹龙路作为一条新兴的商业路,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还未通车的小岔路,小岔路的边上便是一个罩上新漆的破旧村庄,名叫龙华村。
夹杂着泥土味的清风在这座崭新的村庄间穿梭着,四周是一望无限的天地,农民们如星星点点的蚂蚁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喜悦中辛勤地劳作着。村口铁制的横牌略带着炫耀,写着“龙华村欢迎您”。我的爷爷作为移民的一员,刚从龙井坑洪水的惊慌中回过神来,与奶奶讨论着龙华村10号分到的田地该怎么支配。
我的爸爸作为全家最小的孩子,只需要在田里拔拔草,哥哥姐姐们则要跑到后山上劈柴。爷爷扒了几口饭便往田里走去,作为妇联主任的奶奶顾不得洗碗,忙着去村党支部讨论浙江下发的改革开放践行条例该如何实行。在这座小村庄里,人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幸福的生活着。
龙华村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留在池塘。到了晚上就发酵成了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牙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地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
为了省钱而大学辍学的爸爸,在政府的号召下,开了一家小型的服装厂,他曾到过北京找生意,但不久就回来了,带回了我的妈妈,这个也生在浙江却远飘他乡的游子。我曾问他们为何不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继续发展呢?他们只是洋溢着笑脸,痴痴地说:“只有在南方,在浙江,才能找到幸福。”
他们回到了龙华村10号,此时的它,已在浙江飞速的发展下脱胎换骨,田地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华丽的摩天大楼,村庄里开起了好几家样品齐全的大型超市。衰老的村庄脱下了乞丐的破布衫,穿上了崭新的白衬衫。爸爸卖掉了服装厂,在村里边上办起了制钢厂。
龙华村拥有柔美的日光,透过大楼的间隔,照在水泥地坚实的面庞。明亮的圆月高挂枝头,将它那唯美的月光洒进小康的龙华村,照亮吃上鱼、肉的村民们流油的嘴角。
即使家里吃穿齐全,爷爷还是要下田种地,奶奶在会里讨论的不再是响应党的号召,而是组织去哪里集体旅游,给孩子发放的奶粉哪个好。在这座小村庄里,人们随着时代的潮流,不仅幸福,而且满足。
妈妈的床缩在房间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下帆的小船,安静的泊在海边。那天晚上,随着“呱”的大叫,龙华村10号又多了一号人物,很幸运,我生在了浙江,这个如桃花源般美丽而又幸福的地方。
一切对于我都是陌生的,我说能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陪伴着幸福地成长。
我成长着,认识到了“省”作为一种区域的概念存于世间,在这一区域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近,人们的幸福感也大相径庭。
如今的龙华村早已没了田地,可能是因为移民村的缘故,迟迟没有拆迁,四周围满高楼大厦,唯有移民村安安静静地坐落着。饭后的村民都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广场的板凳上聊着天,回忆着过去。偶尔从市中心回到龙华村的爸爸妈妈,永远是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声中依依不舍的离开。在这座小村庄里,人们生活在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浙江里,幸福美满的生活着。
走出龙华村10号,走出龙华村,在浙江这个区域里,形形色色的村庄转眼间变成了高楼,幸福的人们,在这幸福的地带,变得美满而快乐。
在浙江人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阳光,那快乐的家家户户和龙华村10号四十二年绵绵的幸福。
你问我幸福在哪里?
我说幸福在“浙江”。
五十一中高一(3)班 郑士圣
指导老师: 郭林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