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记忆
记忆
傍晚时分,熟悉的香味从远处飘来,我穿过汹涌的人潮,走进老街,来到那个街角,排在了队伍的最后面。锅碗瓢盆敲击的声音从店里面传出,一声声“交易成功”以及从店内出来的大批食客,让我不禁期待下一个能进店的人就是我。
排了十几分钟的队,终于走进了店内。付了钱,环顾四周,只有房间的那个角落还有位置。我赶忙走过去坐下,就看着那个“竞争对手”离开,内心还有一丝丝的雀跃。
店内还是与之前一样热闹非凡,食客们的脸在汤内升起的云雾里若隐若现,服务员高举着餐盘在人群中穿梭,左手还拿着下了单的客人们的小票,寻找着他们的座位。
等待的时间漫长又煎熬,但在这家店内,却没有人低着头玩着手机,个个都将脖子伸的长长的,生怕服务员将他们的馄炖送到别桌上,便宜了那些晚来的食客。
我的馄炖最终还是上桌了。浓郁的香气直冲我大脑,碗内米黄色的豆腐条漂浮在上面,还有些许的葱花。晶莹剔透的馄炖就躲藏在它们下面,还有几只干虾相伴。用勺子勺起一只馄炖,胡乱地吹了几口就往嘴里塞。有点点滑,但富有嚼劲,咸淡刚刚好,肉也很香,就是烫了点。原本还想慢慢地吃,但考虑到后面还有事,就匆匆忙忙吃完了馄炖,又飞快地冲出了店。
从店内到店外,凛冽的寒风吹着我的脸颊。虽然面上冰冷,但内心因馄炖而火热,因馄炖而感到幸福。听他们说店内的馄炖从选材到包馄炖都是老板娘亲力亲为,一个步骤也不马虎,虽然她的年龄已到六十。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老板娘的包馄炖手法,将馄炖馅用包馄炖的小铲子铲起肉馅,放入一张薄薄的,四四方方的面皮内,用单只手轻轻一握,我平时吃的还未下锅的馄炖便已成型。就这样飞速地包着,一盘子漂亮的生馄炖就已经包好。不得不说老板娘的手艺精湛又娴熟,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老手了。
这家馄炖店被我们称为:最有心的店。每次吃他们家的馄炖时,就好像品尝到老板娘对我们的心意,认真又温暖。
长大后,很少有机会再去这家馄炖店看看了,事情变多了,住的地方也离馄炖店远了很多。渐渐的,馄炖的美味以及那位尽心尽力为客人们做馄炖的老板娘,就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
时光流逝,几年过去了,每到傍晚时分,我都会想起那家馄炖店,以及那位弓着背,包着馄炖的老板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老街。政府出资将老街翻新了一番,白色的墙明亮地晃眼,带着些许旧气的瓦片也被换成新的,多少让我有点不太习惯。幸好街道两侧的店还没换。朝着记忆中的方向走去,隐隐的香气刺激着我脑子里的回忆与之共鸣。我加快了脚步,由慢步变成快步,再由快步变成小跑,向着拐角处冲去。
馄炖店外依旧是几条长龙在等候入店,依旧能够听到店内的吆喝声和勺子撞击碗的叮咚声……一切都如记忆中一样,美好,又富有生气。心中的满足感突然升起,看着外部变的更加闪耀的馄炖店,我带着笑意,排在了队伍的最后面,等待进入店内,吃一碗思念已久的馄炖。
隔着窗户,我又看到坐在那里包馄炖的老板娘。在人流中,静坐的她显得格外突兀,但又好似就应该这样一般。在排队的时候看着她包馄炖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消遣,我之前每次排队都会瞄老板娘几眼,有时候与她的视线撞上,她都会朝我笑笑。那时的我总会别过脸去,用余光看到她低下头后才接着转过头看她。
终于等到我进店了,我的目光又飘向了老板娘,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包着馄炖。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老板娘突然抬起头,冲着我笑了笑:“好久没见了,小姑娘。”我内心的惊异,喜悦与激动都化作微笑,朝着她点了点头:“是的,我回来了。”
城市在变化,时间在飞逝,但不会变的,是老街馄炖店老板娘的手艺,是整座城市人们的做事认真,真诚待人的品格,以及每个浙江人内心的坚守和代代相传的幸福感。
作者:赵祉伊
学校: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孔令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