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 江南的灯影 雷燕
我自小生活在纤柔娴静的江南小镇——海宁,这个氤氲了蒙蒙水雾的浙江小镇,沉淀着两千多年的幸福。直到现在,仿佛微风吹来还有两千多前说唱念打的遗韵;透过云雾看见的,仿佛还有两千多年前红黄青绿黑的模样。似乎,幸福就一直沉淀在这样古韵悠悠的灯影里。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因为生意忙,所以大多只能在偶尔的闲暇之际带我逛逛小镇及周边。多少年过去了,时间慢慢模糊记忆,许多的人和事如薄雾般渐渐淡退和消散。但海宁的那场皮影戏却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并且随着日子的推移历久弥新。我至今依旧记得那馆子里的漆黑,漆黑的四周于是衬得表演皮影的白布格外的明亮,那映在白布上的皮影也便愈发的鲜活而有趣。记忆中的馆子总是坐满了人,人们全都专注地望着那块白布。皮影小人在白布上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馆子里萦绕的是表演者咿咿呀呀的唱词,以及各种打念的声音。幼小的我望着皮影总是痴迷陶醉,尽管有时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但周边人的欢笑总会带着我一起笑着……那笑声,我清晰地记得是甜甜的。长大后的我离开了海宁,但我的脑海中固执的记得,坐落在海宁的皮影戏馆子和那馆子里好像永远都听不懂的戏腔,还有不断跳动的皮影以及人们欢笑的脸,原来幸福就是在这样的记忆里,在这样的海宁。
历史悠悠娴美的浙江,江南皮影戏是人们娱乐的好方式,也是我们这一代孩童成长中最朴实的幸福。懵懂孩童只知皮影好玩,渐渐长大的我对皮影的前世今生兴致日浓。无论是老一辈人口中还是文字记载,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汉武帝对她思念成疾。一日,大臣李少翁外出,看见孩童手里拿的娃娃倒映在水中,那模样随着水面微微晃动,栩栩如生。于是他便按李夫人的模样做了人偶,围了方帷,张了灯烛,让人偶在幕布后表演,让汉武帝在的幕前观看,以解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不知经历过多少代,被江南皮影戏演员表演,流传至今;这是一份两千多年前的爱情,不知那时的皮影戏表演也是否会像如今这般触动人心。两千多年时间的流转 ,八千多季节的轮回,一代帝王对夫人最纯净的爱恋早已在那狭小的帐中埋进了古老的皮影戏里。如今的江南皮影戏,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在数百代江南皮影戏演员的表演中已然演变为浙江人对皮影戏独特的执念。似乎,在江南这样多雨的镇子,古朴的戏馆子成了江南风声、水声和戏腔声的象征。我们这一带人早已习惯了看戏,那些混着江南雨声的皮影戏似乎集满了江南日子里的清闲。每一场皮影戏都好像能寻了一场记忆,好像从遥远的时间走来留下一次幸福的印记。浙江海宁皮影戏伴着两千多年前的爱情而生,也伴着浙江人的看戏习惯而长,在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中,幸福就好像是走一场漫长的时间旅行,从源头走到未来,让人感受独属于浙江皮影戏的幸福。
浙江海宁皮影戏作为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了江南人们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生活记忆。海宁皮影戏唱腔多,重武打,重彩绘,它有着与北方皮影不一样的韵味,是浙江人独一无二的幸福之道。皮影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很幸运,在今天仍有那么一批人在传承着皮影戏。他们会花费七载的沉淀,刻写一张栩栩如生的皮影;他们团结协作,即使是一个微小的人物,也要做得面面俱到。一个皮影戏人物的制作,凝结的是浙江人团结认真的精神,而后期一场皮影戏的表演则凝结了浙江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一场皮影戏,从选材到制作人物,再到演员练习,后台暮景,音效,灯光的调节等,最后演出,无不展现浙江南方皮影戏的精致与生动。我们浙江人以时间的积累为基础,以浙江人的品格为根本,在历史数千年的变换中始终推进皮影戏的发展;我们浙江人也以江南皮影戏为根基,以那份执念为动力,在不断发扬浙江文化的同时,促进浙江的发展。
皮影戏源于两千多年前,它曾承载过一个帝王对夫人的爱恋,也承载着浙江人对皮影的热爱。这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寻找幸福的起点。江南的灯影依旧在浙江历史的推进中闪耀,而藏在江南灯影里的幸福也永远在“浙”里。
作者姓名:雷燕、学校:丽水第二高级中学、年级:高二(3)班、指导老师:江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