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巍巍浙江水,悠载吾辈梦 黄思琦
搜索“浙江”,在很多人印象里,第一个蹦出的字眼大概是——浙江大学。这是很多人梦中所念,心中所想的学习圣地,“求是创新”的校训响彻大江南北;再者是憧憬之中烟雨朦胧的“人间天堂”——杭州。它是白居易笔下的“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如画般的江南美景印刻在世人心中;“自古江南出才子”,浙江山水相映,人文气息醇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诗者文人:恰如如丁香般令人迷醉的女诗人戴舒望,“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代武侠经典作家金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俭朴热忱甘于奉献的文者鲁迅......
2005年,进入发展时期的浙江提炼出15字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它兼顾了浙江各地地方精神的个性和差异,展现了浙江对现代精神的追求。在新世纪新时代,浙江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创造了一段又一段佳话。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一大批体现精神崇高,群众口碑好,典型示范性强的道德模范,进一步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他们之中有新闻联播点赞的退休教师陈立群,他支教扶贫,一片丹心,用爱与责任呵护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有海上勇士曹中贵,用自身的行动诠释新时代渔民无私果敢精神。所谓“浙里”好人,德润之乡,亦是如此。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垃圾分类是民生“关键小事",亦是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浙江省以实际行动将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重要抓手,以量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文明建设每一小步。
“无论走出多远,有了故乡,也就有了根。”乡愁是一条无形的线,将我们与家乡连在一起,那里有与我们相同的文化基因,有我们熟悉的风土人情。随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展,浙江筑巢引凤,蓝图绘就,坚持追逐“浙江梦”,持续深化“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浙江。新时代已经到来,乡愁再也不是余光中先生笔下浅浅的海峡,窄窄的邮票,如今的乡愁是一张机票或一趟高铁......
“仰天长啸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我们生在“浙”里,在“浙”里奔跑,幸福在“浙”里,吾心吾情系‘浙’方热土,应敢当时代新人,勇担时代重任,为浙江建设奉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