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水塘的“新生”赵心可
老家村子里有一口古老的大水塘。听老爸说,原来水塘边有很多树,其中一棵高大粗壮的老柳树下,是村民乘凉休憩最热闹的场所,也是他们小时候最爱玩的地方。
“一到夏天,我们最感到期待的就是下大雨。”老爸一边翻着老照片,一边回忆起往事,“大雨下到一定时候,我们就带着小水桶、小网兜,飞快地往水塘冲,就为了比赛谁能抓到更多水塘里冲出来的鱼……”尽管我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但想象着那个一大群孩子赤着脚、冒着雨,在水渠边捞一条条被冲出来的鱼,或者抢跳上岸的鱼时嘻嘻哈哈、大呼小叫、你争我夺的场景,我想,那就是属于老爸那一辈的童年吧,没有压力,没有纷扰,多幸福啊。
曾经的水塘,是幸福的天堂!
不知何时起,村周边的良田、山地不见了,成了纵横的道路和遍布的厂房。也记不清哪天开始,来村内租房租住、办手工作坊、家庭工厂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水塘周边,特别是老柳树下,卖吃、穿、用的摊位也越来越多,俨然成了一个“综合市场”。日复一日,村里的新房多了,车多了,人多了,生活看似更幸福了,可承载了一辈辈村民童趣乡愁的大水塘怎样了呢?老照片里似一位深沉老者般平静的水面,早已被不知名的厚厚绿色覆盖。即使在水塘边装了围栏,放了多个垃圾桶,但桶外仍然是垃圾遍地。“你看,这塘,荷花没了,鱼没了,不用说洗澡,那味道,人们都绕开走啊!”摇摇头,老爸一声叹息!
后来的水塘,如磨人的炼狱。
“五水共治”这四个字开始大面积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成为浙江各级政府行为,治理大水塘终于被摆在村中要事首位。后来,实施农房“雨污分流”改造,“垃圾分类”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平原山野。去年暑假再度回到老家,我发现“综合市场”迁建了,大水塘周边已是漂亮的村民活动广场,各类运动器械处都传来阵阵孩子们的笑声;青石围栏的水塘里蜓蝶欢舞,荷花竞艳,鱼儿嬉戏;走近乡亲,不少爷爷奶奶们围坐在家门口谈笑嬉戏,有的回忆着曾经贫苦但又不失幸福的生活,有的感叹着这几年村子里发生的巨变,所有人的脸上连条条皱纹都舒展开了,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又倚上柳枝轻曳的老柳树,我仿佛听到它正跟荷花对着歌呢……
如今的水塘,有了幸福的“新生”,村子的生活,也有了幸福的转变。幸福,就在“浙”里!
浙江省东阳中学 高三(16)班 赵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