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 前方漫漫,身后是岸 胡钰婧
前方漫漫,身后是岸
一把米,是田间稻禾生机勃勃;一抔土,是乡野油膏滋润万物;一杯水,是故园江河细水流长;一只行李箱,是莘莘学子踏破荆棘,征程远方,却也并不会忘了家的方向。
2020年毕业季,浙江省东阳市政府为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准备了四样特别的礼物。既表达了对学子们的鼓舞,又显示了对他们能学成归来,报效家乡的殷切厚望。因为这里是家,是身后的靠山,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 “浙”里风景独好!
GDP由1949年的15亿元增长至超5.6万亿元,居中国第四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和34年全国居首……在地方发展跑道上,浙江是绝对的“种子选手”。
“大省”“强省”标签背后是发展历程的筚路蓝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海防前哨之地的一穷二白,到实现温饱、小康和全面小康;从计划到市场,再到民营经济崛起;从一次次突破旧体制藩篱,到全面深化改革瞄准高质量发展……没有先天优势的浙江,用持续“突围”赢得了先发优势。
这其中,建立起调动和激发千百万人积极性、创造力的体制是核心一环。它改变了浙江发展面貌、建立着发展优势、塑造起发展环境,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无数生动、丰富故事中独特的发展样本。
从绝对贫困转向全面小康,是浙江的逆袭。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实现包产到户。1966年成为首个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指标省份。工业上,浙江推进公私合营,实行手工业合作化,兴办全国最早的社队企业和乡镇企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浙江加大体制创新步伐。
缩小城乡差距,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涌流、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农民收入破1万元的省,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
从不以为然到深以为然,是浙江的反思。
民营经济的成长体现了浙江主动向体制机制要优势,在“起家”过程中建立起自身发展特色。包容、倒逼、服务等关键词,串联起了浙江这一个故事。三年前启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技术支撑,通过改革体制、流程再造倒逼政府自身改革,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目前浙江已实现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满意率96.5%。
政府领导人表示:这样的改革体现了浙江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政府效能,减轻地方、机构和个人负担的决心,在源头上提升了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这样的浙江,怎能不是我们浙江人身后坚实的靠山,怎能不是我们浙江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不管远方的路有多长,只要有家携手相伴,就一定能披荆斩棘、势如破竹。
我们走的义无反顾,因为幸福在“浙”里,在我们每个浙江人的心里。
作者:胡钰婧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 高三(1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