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浙里】+乡恋+朱紫墨
乡·恋
——舟山新建村手记
题记: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舟山定海新建村。5年后,我去新建村体验乡村生活。当了两天村民发现,小山村早已是一片大天地。
人物一 陈奶奶 72岁 渔民画画艺师
起了个大早赶去陈奶奶家,她已经从田里回来了。老人左手提着竹篮,篮子里的玉米穗上还盖着一层薄薄的湿气。陈奶奶一边放东西一边笑着说:“我年轻时也爱睡觉,现在老喽,一听到鸡叫就起来了。”
跟陈奶奶到村里的艺术馆时,几个阿婆正边聊天边剪纸。她熟练地从架子上取出颜料、画笔,慢慢展开一副未完成的画,继续画了起来。我在一旁静观。
中途休息,她和我聊起来。前几年,一个香港游客,花3000元买走了她的一副画。那天晚上,她一宿没睡着。不是因为卖了高价而兴奋,而是活到70岁才知道,除了种地,她竟然还能画画,而且她的画还能挂在大城市文化人的客厅。
现在,她每画好一副,村里的艺术馆都会将其裱好,挂在展厅。刚开始,村里开工作室的老师说要教他们画画,大家都不信自己学得会。没想到,现在竟成了。不仅渔民画火了,剪纸、船模都成了村里的特色产品,格外受游客欢迎。
陈奶奶的画有些是她记忆中的繁盛鱼汛,有些是她年轻时码头织网的劳动场景。尽管有些地方线条粗糙却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质朴与归真。苍老的双手握着画笔,笔尖在线条和色彩的碰撞中仿佛流淌出汩汩的生命力,侃侃而谈的自信,让布满皱纹的脸看上去年轻了好几岁。
陈奶奶在农田与艺术间自由转换。前者是她熟悉的日子,后者是她喜欢的生活。过了耳顺之年,竟然能在自己的乡村把原本遥不可及的梦过成一种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人物二 周叔 42岁 “燕归来”咖啡店主人
与周叔约在下午四点,他说这个时间比较适合喝下午茶。
如约而至的我,被这个看似随意却处处别具一格的小庭院所惊讶。不穿的旧靴,废弃的石槽都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盆景。藤制的沙发,低矮的围墙,与蓝天白云、青草泥土相得益彰。几桌客人在浅浅低语,享受着山村的静谧与惬意。
主人端一杯咖啡,一碟干果,热情地招待了我。我很好奇他的经历。怎么会放弃大城市酒店大厨的高收入,回到老家开咖啡馆。他憨憨地笑,略显羞涩地说:“以前在外面打拼奋斗总有一种‘漂’的感觉。现在我在家创业,感到幸福,踏实!”
“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变美了,我的几个发小也在谋划回来创业。开一家咖啡店是很多人的理想,现在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此时,他没了先前的羞涩,眼神闪亮坚定,嘴角扬起的弧度,掩饰不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理想和现实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完美融合,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
人物三 赵哥 28岁 民宿管家
来舟山看海的赵哥,却误打误撞来到了这里。在可以听见山谷和心间回声的地方,被深深吸引。而真正让他决定留下来的是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微笑,让他卸下了所有的行囊和心防。“这种感觉难以言说,好像心里的皱褶都被这山谷给温柔抚平了。我很确定,这里是能让我幸福奋斗的地方。”
看多了用钢筋水泥垒起的坚硬城市,村民的微笑和淳朴,让一切都变得柔软。如今,每天与村民朝夕相处,他也学会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民宿的客人大多都是回头客。他问很多一再前来的客人,原因都是惊人的相似:因为村民的微笑。这种微笑有直达人心的“传染力”。
我只知真心的微笑、淳朴的民风有抚慰人心的魔力,没想到微笑还能留下别人匆匆的步履,并成为一种令人幸福的的接力。
山野、旅行、艺术、音乐、咖啡、微笑……好像所有与治愈有关的幸福因素都在山村汇聚。他们没有煽情的故事,但每个人都熠熠闪光。
我恍然明白,不是山村守望了这些平凡人的幸福,而是这个时代给了每个平凡人追梦的托底力量。山村是时代的一个小小舞台。他们在这里,在向上向善中追梦、造梦、圆梦。这些微小而珍贵的小确幸就像一个个跳跃的符号,在演绎自己美好人生的同时,也共同绘就了这个属于奋斗者时代的幸福底色。
一不小心,我在小山村里邂逅了大时代。
作者姓名:朱紫墨
作者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 剑高2020年A班
联系号码:139572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