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抚今追昔,留史为民(章奕阳)
这一切都显得十分虚幻,如梦一般的虚幻。在我流失的记忆中,这些事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以致我从未能分清这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但史书上明明白白的记述又让我无法怀疑。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竟也能史笔留名,更没有想到史书中会出现一个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的传记——就在几日前,我阅读的所有史书中根本没有此人的踪影。而此刻我想回味,也只能从尘封的书页中,从“我的传记”中找寻这些经历。
苏琰,字景瑜,中兴之肱股也。自谓吴中掾吏子,而莫能审其事本末。
章武二年,帝东征,军猇亭。琰衣素持幡哭于军门曰:“苞原隰险阻处而为军者兵之大忌,况安有连营七百里以拒敌者乎?四方精锐,尽付于此矣!”,复指众军士笑曰:“冢中枯骨犹不自知邪?”帝令以乱众戮之,马良苦告乃免,遂系狱。未几,陆议用火攻,帝军大北,琰为吴虏。明年,孙权复遣使修好,琰得释,如成都。
初,马良还成都,具告诸葛亮以琰事,亮由是奇之。及是,使延琰至府,与谈。琰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丞相必欲讨贼以报先帝,琰请自效。”并析时事,意气慷慨,论策入里。亮顿足曰:“有无伦之才而不用,无乃吾是过与!”遂辟为从事,行丞相长史。为亮作《出师表》,曹叡览表,太息曰:“英才乃为敌用也!”
我眼前又浮现出刘备怒斥我扰乱军心和诸葛亮对我大加赞许的场景。这些曾在我脑海中出现多次却让我无法分辨是现实或是梦境的场景,此刻异常清晰。
建兴六年,亮北伐,以马谡守街亭。琰谏曰:“马谡言过其实,难堪重任。丞相违众拔谡,琰深恐其事不成。”亮不怿,曰:“吾与幼常共谋累年,岂不知其实乎!子言幼常言过其实,而吾未见子之实也!”然终遣琰以军相为接引。谡至街亭,违亮节度,营垒于山。琰度张郃之必绝谡汲道,遂因夜设伏,与张郃战,大破之。琰曰:“张郃嚄唶宿将,历仕三朝,素以巧变为称,是吾心腹之患也,不可走之。”乃追斩郃,传首郡县,一国震恐。亮且惊而喜曰:“吾今见子之实也!”
亮引军攻天水,琰曰:“伏闻天水姜维之号麒麟者,智计非亚于琰。讨贼之业,微其不成。”亮破城,命先取维,时魏吏死者十九,而维得免。陇西既定,以功迁军师将军,亮谓琰曰:“昔吾以军师将军从先帝平两川,今复授子此职,勉之!勉之!”旋加中军师,封冀侯,而琰以食租分给百姓,言称亮意,民心遂向矣。
我像是想起了什么。我读历史,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只关注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有时“万骨”比“一将”更能牵动我的心弦。我会因为史书中一句平淡的“大饥,人相食”而悲痛,甚至会凝视着地理课本上人口统计中骤减的数字而垂泪。正因如此,一旦有兼济万民的机会,我不会放弃,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善百姓的生活。
七年,亮军临长安,琰曰:“长安有失,河南则危,魏必殊死而守。以琰度之,不如退而攻陈仓以诱敌,复遣轻骑从汉中出子午谷而袭长安。长安既克,天下传檄可定矣!”亮从之,曹真果以重兵守陈仓。琰身冒矢石,袭拔长安,复西与亮会陈仓击真。琰谕真军以长安之破,魏卒大惊,多夜亡去,真莫能止。琰伺真军之乱而攻之,再战,真不敌,自烧杀,余众皆诣琰军请降。
亮欲因势进取洛阳,而帝诏令亮引军还朝,琰固止之曰:“此实李严矫诏也。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丞相今还,是背先帝而弃万民也,惟图之。”亮书致蒋琬问之,果李严诈谋也,遂黜之,以琰领尚书令。
一直以来,诸葛亮就是我崇拜的偶像,因为他匡扶汉室的信念,更因为他抚民如子的仁义作风——很多人都曾嘲讽我的“迂腐”,因为我评价历史人物时,第一便看他对百姓如何。所以我对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哀叹不已。所以我才希望能帮助他实现他克复中原的梦想吗?所以我才会阻止他任用马谡,之后又阻止他撤军吗?或许是的。
八年,克洛阳,魏室北遁于邺。琰为亮徇中原,攻豫州,凡七战,围城,绝粮,斩曹休,禽贾逵,虏王凌,旬月而尽克豫州。凡克城,琰命先取文书经典,而明约束,扰民者皆斩,以是百姓皆德琰。复攻兖、徐、扬州,守将吏惧,跪献降表,至琰入城,皆膝行而迎,莫敢仰视。河南遂定。亮自北追魏寇,一年而河北悉平。亮奉帝还都洛阳,请辞兵权,帝遂以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如故。
“先取文书经典,而明约束,扰民者皆斩”一句又唤起了我的些许记忆。我知道在古代,破城后烧杀抢掠之事司空见惯,但我不希望百姓因为我破城而受难,所以才会有“明约束”的举动。
于是孙权上表奉献,请降称藩,亮与群臣议欲受之。琰曰:“孙权,猾虏也,有小人之心,而无君子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岂可纵之?公等独不见关云长之事乎?”帝然之。
帝欲使琰南征,而问琰曰:“卿才能将几何?”琰曰:“伏惟淮阴言‘多多益善’是也。”帝大喜,遂加琰镇南将军,假节督三军以伐吴。十年,军至寻阳,吴将周鲂赍密笺请降,并以断发明志。琰假受之,以重兵伏夹石口,命姜维将三千残弱详为接引,益竖旗,扬尘土,吴以为琰之入彀,乃冲突横截,姜维诈弃甲兵辎重而走,吴追至夹石,琰精锐尽出。吴战不利,将帅恐,士卒惊,幅裂瓦解,琰命追之,斩俘万计。琰顾谓诸将曰:“陆议亦时之奕士,然不堪为一国将帅也!”或曰:“将军何以知周鲂之伪降也?”琰曰:“吾以曹休事而知之也。”不解,复问,而琰不复言。
记忆愈发明朗。“琰不复言”,因为实在是无法明言。我知道周鲂断发赚曹休的故事,所以才没有重蹈覆辙。而我对陆议的贬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石阳杀良冒功的卑鄙行径;同样,孙权对皖城平民的屠戮是我厌恶他的理由。
琰欲南攻武昌,权盛设兵塞江。琰乃益为疑兵,陈船详欲度江,而伏兵从江夏顺汉水而袭夏口,权恐夏口之失,命以武昌之兵为援。琰待武昌之空,复命度江,强攻武昌,克之,权走,几以身免,吴中郡县多叛而为琰,二年而吴地遂定。
十二年,琰以汉室既兴,请归乡里,帝与亮留之,而琰固辞,终去,莫知其后事。
亮尝问琰曰:“子观曹真之才何如?”曰:“小儿以系宗室而用,何堪一言?”问:“司马懿何如?”曰:“碌碌小人空有其名,岂足挂齿?”复问:“则吾何如?”曰:“丞相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应变将略,恐非所长,不及琰也。”亮笑曰:“此言诚是也!”琰之自信若此。
我明白,我的自信与我的正确决策根源于我对历史的了解,而我对百姓的善举则来自于他人眼中我“悲天悯人”的“迂腐”。此刻,我的记忆如冲破枷锁重获新生般被唤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是苏琰……我是苏琰……我是苏琰!”我从低声自语到响亮地向自己宣布,我的确就是史书上这些故事的主角苏琰。
评曰:苏琰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开济识度,学行坚白,而机鉴先识,得充其志。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惭良平之智略;陷阵摧坚,料敌机先,愧淮阴之奇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读毕此文,我终于明白,我的的确确曾到过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的的确确曾参与过创造这个时代。终究,我对史官的评价报以轻蔑一笑,自语道:“史官如此吹捧,可我最自豪的,偏偏是他在评价中只字不提的。我最自豪的,是我对安抚百姓做出的那一点微小的贡献啊……”
作者姓名:章奕阳
学校: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5班
指导老师:周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