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号我想回到秦朝姜奕睿
我想回到秦朝
城门外,他向远方走去。
韩非
这是一个穿着贵族深衣的青年,长相普通,唯有眉毛格外锐利,颇有几分高贵的气度。
“我……我叫非,是……是韩国的公子。”他局促不安地说着,轻轻地朝我笑了一下,那双眉毛弯弯的,变得柔和而真诚。我记忆中最深刻的非的笑有两次,这是其中一次。只因为这个笑容,我记了他一辈子。
非有些口吃,虽是韩国公子却不受重视,反被韩王提防,因而内心是自卑的。但非文采斐然,那冰冷理性、直击人心的文字之下仿佛有一双清明深邃的眼睛在凝视着你。我真难以想象这竟是出自这样羞涩一个青年之手。
“非,你的思想未免有些偏激。我想人心并没有这般丑恶吧?”我很吃惊地问。
“不……你……你我生活不同,所见自……然不同。对于君主和……人民,不……不抱太大希望。 ‘法’远比人可靠。老师儒家的那套不过是哄天下人。君主想要的,绝对是我的‘法’。卫鞅就是最好的例子。若叔叔采纳我的主张,韩国必将崛起,甚至远超申不害为丞相的时期。”他开始时说得很吃力,后来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说,声音变得有力而激昂。一直笼罩在他身上的阴影渐渐散去,他的眼睛好像在发光。非从未像这样高傲而自信。
这时我才认识到真正的他。可或许正是由于他法家思想的狠辣无情,才终会……不得善终吧……
“可……卫鞅不得善终啊……”我于是很忧愁地说。但却他没有听见。
后来,我劝他效仿孔子游说各方诸侯,“以你的才华,定能实现主张,何必拘泥于这小小的韩国。”
“不。我要留在这里,为我的国效力。”
可笑他不过是一个无实权的公子,却那么固执地想为国效力,屡次上书,却从未受到重视。哪怕这样,他也不愿到别国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总是那么固执,到死都没能改变。
我劝不了他,便一直追随着非,整整二十年。我渐渐模糊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仆还是师生抑或是朋友?在这二十年里,我协助他著书,他也不知不觉地在百姓中积攒了一些威望。若他不是一个公子,想必能有更大的成就。不过这样也足够了。但他却眼看着越来越冷酷,不善言辞因而愈加沉默寡言——只有我知道他心中满怀的忧愤……
后来啊,灾祸还是发生了。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军压境,听说专程为非而来。于是,非那一生效忠的韩王叔叔,毫不犹豫地派非出使秦国。当天,非领旨,即将出发。
得知这个消息,我仿佛遭了个霹雳,泪流满面,连夜跑去找非,说:“非,你别去!你听我说,秦国有吞并六国之心,这次一定是拿韩国开刀。”
“秦王励精图治,是一代雄主。我或许……可以劝说秦王,保……保下韩国。”
“任何一个雄主都不会放任一个满腹才华的人为敌人效力,这点你比我懂。你的出使毫无意义!”
“但我难道……不应该拼死保……保卫韩国吗?”
“可你此去必死无疑啊,非!”
他回过头,这时我才发现他眼中闪着泪光。他一字一顿地艰难地说:“可那是我的国啊……”
我记得那天他穿着礼服,戴着冠冕,神情坚毅,向远方走去,未曾回头。我站在他的身后目送着。良久,我追了上去,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遥望远处的山峦,轻轻地叹息般说:“你我深知……”——有去无回。
那时的风沙很大,他眯着眼,坐在车上,浅浅地笑着,“这里……有我太多的牵挂了啊。”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笑了。这时他的笑容一如当初,美好而真诚。风沙真的很大,掀起了他的衣袂,也迷了我的眼。
苍茫的天地间,只有风在豪迈地歌唱,一个小点在慢慢地移动,一路向西,不曾停歇。
我们到了秦国。当时的事,我记太不清了。当时的秦王确实有雄才大略,道不同,不相为谋,李斯说的没错,非没有效忠秦国之心。不久,非被投入监狱。满朝文武只有秦王长子扶苏一人求情,被秦王责罚。
对于此事,无人意外,我只请求看他最后一眼。在监狱里,他衣裳虽有些尘土但依然整齐。他看到我时想要笑,泪珠却滚落下来,轻声说:“我尽力了……”他最后还想要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开口。
不久,非在狱中自杀。
扶苏
在非死后,我见到了扶苏,那个素有佳名的皇长子。
那时,已是赵政一统天下之后了。他依然是当年那样温文尔雅。我感谢他当年为非求情,尽管那是无谓的做法。这点他和非一样,总执着得令人发笑。但扶苏有儒家君子之风,很受百姓爱戴。秦朝正需要休养生息,扶苏再合适不过。只是缺少其父的铁血手腕,怕是难以镇压各处叛乱。我想,若由这样的仁君治理天下,也不辜负非的遗愿。我决心辅佐他,像当年追随非一样。
“你想要像你的父亲那样成就千古霸业吗?”
“我做不到……我也不想……我只想守护我的天下,使百姓安定,仅此而已。”他低着头,有些羞愧地说。
恍惚间,这声音越来越遥远,只剩下回声在飘荡。我追随扶苏已有十余年。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扶苏率领三十万大军回咸阳顺利登基,赵高等人逃亡,不知所踪。扶苏成为秦二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百姓宽厚,堪称明主。十年内秦朝百姓安居乐业,硝烟未起。
11年后,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同年,赵高拥立胡亥,趁机发动叛乱。形势突变。六国残余势力也渐渐复苏。始皇时期法度的弊端暴露,王朝全面崩溃。扶苏天生性格的缺陷暴露,仁爱对于乱世君王则过于软弱。因此,他焦头烂额,但我也已经力不从心了。
眼看着,秦朝衰败了。起义军入关了。
扶苏得知,沉默良久,说:“投降或许能使百姓免遭战乱”
满朝文武大惊,纷纷下跪劝说。只有我没有,因为我深知,像他这样的人认准了一个方向是不会回头的。
他盯着我看了许久,笑了,说:“只有老师懂我。”
“不,我不懂。我只是见过另一个这样的人而已。”我喃喃地说。
“朕要守护朕的天下,保护朕的子民,仅此而已……可我却没做到。”他悲怆地说。
次日,扶苏穿上白色的丧服,手捧帝王玉玺,走出城门,临行前很惭愧地说:“愧对老师栽培。”便头也不回地向远方走去。
我站在他的身后,目送着他。良久,我拔腿追上去。可我老了,跌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我尽我所能望向远方那个身影,直到他倒下。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回忆了我这一生:我竭尽全力想要拯救的两人无一善终;我想改变历史,但终究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但我也不悔回到这秦朝。
姜奕睿 海盐博才实验学校 七(6)班 指导老师:符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