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三题】+情感的算法+林侃
情感的算法
浙江省新昌中学高二(4)班 林侃
“什么事物所拥有的价值更大?”我想面对这样一个的问题,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仍然会是在那个瞬间闪入的一连串珍贵的宝石或者文物。可是现在,哲学家们甚至是那些经济学家们正越来越偏向于“信息”这一回答,这些基本上可以决定着我们人类文明前行道路的智者们似乎是在用这一倾向向我们昭示着数据社会的到来。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人只是一种算法,所以我们最后将不可避免地融入数据的洪流机器,而机器的发明和诞生,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一观点的产生并非源于数据本身作用的扩大,而是因为在当下这个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所得到的咨询也比以往的更加详实和完整,对于所得信息的予以的再次利用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和先进。一串串的字符不再由我们主动地录入,也不再只停留于纸质表格上的一串记录。记得之前看美剧《犯罪心理》,警探们对于嫌疑人完全消失在社交网络感到不可思议:“在现在这个社会,竟然有让人可以完全消失在网络上。”是的,在档案电子化管理如此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竟然被标记,竟然被数据,我们,竟然是由一堆数据记录堆积而成的。从足够多的数据中,不仅一个人的现实情况可以被看到,甚至他的性格、身份、爱好乃至倾向都会被从中抽取出来。
因此未来学家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在数据时代人的选择和倾向更容易被数字化和数学化,进而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就更加容易被引导甚至是误导。当我们寻求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掌握了足够多数据的某台机器完全可以为我们筛选出适合的内容,辨别出我们可能倾心的每一个细节。基于这样的能力,进一步运用算法的电脑,同样可以计算得出最符合利益或者价值标准的步骤,从某一角度上来说,也即更加明智的选择。进而它们得以参与乃至更多地影响决策。
可即便如此,我仍然怀疑在数据时代人类被完全左右的可能性,毕竟数据是已经实际存在而不可变更的,结果便是算法所给出的可能性终究是非常有限的。可人类的想法和情感是一个有太多变量的方程,它们会受到环境、他人有时还有本身的影响,使我们在这条数据洪流中仍然具有分选性。《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一书的作者侯世达认为好奇和意愿是人工智能必须具备的,否则只是机械化搜集数据的“人工智障”。的确,我相信在数据时代人可能变得更容易被分析清楚,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情感的左右,人们并不总是趋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是去担忧幸福,信仰或者个体价值的昂贵,包括自身的和他人的。而所有这些思考和情感,对于个体行动和整体发展的影响,恐怕是难以被量化的。
那么个体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被压缩的威胁。可能要更快速地了解一个人,我们会去翻看数据,例如他的信用、学位、偏好……但是我想恐怕没有人愿意同数据去交朋友,即使它可以被塑造成如此完美的一个形象,或者是同现实中的某人那么相似的一个镜面。科幻作家刘宇昆在他的“迦太基”三部曲里描绘过一个更加极端的数据时代,人们把自己上传网络,以虚拟的形式存在其中,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还是生活。困扰其中人物的也依旧是那些亘古弥新的事物,好像亲情、爱情和人生的价值。我想这些东西是很难被压缩进我们头顶的数据中的,从一串数据中是无法看出这些精细微妙的情感来,当然通过记录你可以捕捉到它们留下来的丝缕痕迹,可只有在一个独立的个体上,你才有机会认识、了解并最后同它们发生联系。
其实数据时代对我们来说并无喜欢与否这一说法,因为事实上,它的前脚已经踏入了这个世界,也一并带来了革新和困厄。固而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便是人在这个崭新时代存在何许的价值和意义,是更多地屈从于数据和机器的精密,还是继续用情感的算法,来定义这个全新世界。
字数:(1483)
作者姓名:林侃
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4班
指导老师: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