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我想回到宋朝 李雨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时小时大的雨点打在伞上,时而砰砰枫枫,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落下一串,像极了一首意韵深长的宋词。
从美术鉴赏班出来,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看着街边的的灯红酒绿,不知怎的我想起了刚刚看过的“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我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真无聊,如果能像小说里那样穿越到架空世界就好了,实在不行,去古代玩玩也好啊。”身边的人流像点了快进,成了流动的色块。我看着脚下快速移动的地面,生出几分诧异,于是停下脚步。随着我的停止,地面也停下了,但路却从柏油路变成了泥路,城里哪来这么原始的路?
雨停了,我收起伞,不经意间发现原来的塑料伞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油纸伞。抬起头,眼前的景象更加让我吃惊。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几棵树穿插在田野间,小树倚着老树,老树依着小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相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而不像马路两边绿化带里的那么笔直。树梢已冒出嫩绿的芽儿来了,再加上随意坐落在其中的农家小筑,真叫我以为上了蓬莱岛。不对,“树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这不就是今天学的《清明上河图》吗?!这怎么可能?耳边传来毛驴的叫声,转头一看,是一队赶集的乡人驱赶着背满了碳的毛驴驼队。不远处的小岔道上有许多人,大部分都簇拥着一顶小轿,轿顶上插满了翠绿的柳枝。大概是踏青扫墓归来的富人权贵吧。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乡间小路上骑驴而行,悠闲漫步的旅人。我怕不是在做白日梦罢?
这触手就可以摘下的柳枝,侧耳就可以听到的驴鸣,绝对不是梦!我竟有些激动起来,莫不是老天得知我的念想,送我一场“画中游”?
好奇心驱使我不断地向前走,一路上皆是北国的春景,虽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华美,但有着“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生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趣。美术老师说:“树木新发的枝节,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
越往前走,建筑物越密集,色调也明亮不少,开始“兼工带笔”,是农业与商贸的接合,快要到画的高潮了,远处的喧嚣已经临近。“快把桅杆放下来!”“嘿!小心!”“加油!”这是一艘大船在放桅杆,准备过桥,行人们看见,到纷纷驻足,在桥头观看,挥臂助威。在照片上看,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但若身处其中,我却根本看不到前方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些行色匆匆的或挑担或推车的人无暇一顾热闹的情景,但随着人流,我又找到了有趣的地方。你看那码头上一艘艘精美的船舶,高大的船身,挂着灯笼的光影重重的船体,就是比起现代那些豪华游艇也徨不多让,船工们互相配合着从那艘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喊着号于像操练似得拖船,腰弯得像煮熟的虾子,船被拖着逆水而上。“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这样多的人,这样多的船,果不负其盛名。
最后便是汴梁市区的街市了吧?城楼分割了画卷,街道纵横交错,房屋错综坐落,各类店铺一应俱全,瞧,那是《东京梦华录中》中的,”曹婆婆肉饼”若不是没有宋代铜钱,我真想去尝尝宋朝美味。
眼前皆是一片繁盛之景,但老师在课堂上却说是宋朝统治者在覆灭前所制造的盛世假象。果然不假,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没有射箭的城垛,甚至没有虚设的城防。原本应该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却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账。“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透过此一观点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就会发现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名画果真不简单,画上的大概是浮于冰山表面的1/4吧!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底,断雁叫西风”,平平仄仄的雨声再次响起,恍然间,我又回到了那个美术班门前,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一切又归于平静,但那画卷中的卯榫交织的屋顶、精美的建筑,无不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李雨婷 嘉兴市南湖国际实验中学 八年级7班 指导老师:劳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