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我想回到唐朝(冯小孜)
风吹起,长安的街道扬起了灰。当盛世变成,最后终是尘埃。胡人舞妓还在不停地跳着妖艳的胡旋舞,周围的看客却早已离去。当历史的长河不停地流转,谁还会记得这段尘封在角落的记忆,记忆蒙上了灰,谁又把灰拂去?一切如梦,如梦一般,到时间尽头,终是一句------大唐如梦。
月光投在湖面,如轻纱一般,碧蓝的湖水静静地沉睡着,天上的圆月正述说着什么,幽深漆黑的夜不停地颤抖地,似乎有什么秘密。当我睁开眼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会有此般情景。我看向远方,哪里有个宏伟壮观的朱红宫殿。我看向那里眯起了双眼,思考起了什么,抬起脚向远方走去。在我离去的的地方,我埋下了一坛佳酿,酒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厚浓烈,如梦一般。
公元719年,大唐开元七年,我站在一身青衣道袍的玉真公主旁边,小心翼翼地服侍着,时不时地看向前面的宴席,笑,看眼前的舞妓不断地跳着胡旋舞,轻羽飞扬,长袖善舞,深如飘雪纷飞,那胡旋女明媚一笑,不停地旋转,不知道迷了谁人眼。玉真公主一脸微笑,抬起头,我便说:“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糜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长安城里,一时舞胡旋成风,胡旋舞因动而美,心因舞而飞。”心里暗自嘲讽,当初乱背的诗也有用。玉真公主眯起了眼,笑意更深了。我抬头看面前的歌舞表演百般无赖。这时,明快的西域音乐停了,轻柔的丝竹之声响起,不知何时出来一个翩翩白衣少年,站在中间,与众舞妓一同随风而起。一身白衣,墨发风扬,宴会上的明黄灯烛斜斜找在他的身上,少年自是美好,入了所有人的眼帘。我久久凝望才把他的脸的轮廓和国画中王维的脸对上,果然古代画像不靠谱,不禁地笑了笑,别人看看也只当我是个不懂事的小宫女罢了。玉真公主明白了我心中有何所想,我摇头看看一旁的岐王李范,说了句:‘‘知音者也。’’弦外之意公主自是明白。我命人取来了琵琶,交给了场中的王维,他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我微微点头,再看了看身边。我俯身在公主耳边道:“公主好好看看吧,说不定有什么新花样。”这样的动作在一般人看来是大大逾矩的,而我是谁?公主的贴身宫女,入宫不到一年就被公主赏识,被公主赞赏,当个小小宫女白白浪费了我的才华。在宫中摸把打滚了七年之久,如今十五岁就成了公主亲信,有哪个宫女如我一般。王维一双白净的手在弦上不停地飞舞着,此曲中情意连绵,扣人心弦,怨切之意何止于耳?一曲终,铮铮琵琶音仍环绕在耳侧,令人如痴如醉,公主泪流满面,晶莹的泪花从公主白净的脸庞滑落下来,滴落在朱红的地面上。公主知道了他是进京赶考的的学子之后,说:“此人不榜首,何人能胜任。”我立即明白了她的意思。一旁的张说口吐:“张九…… ”最后一个“皋 ”字还没有说,就被公主一个犀利眼神打断了,公主眉头微皱,已经有些不悦,看来张九皋原本的公主内定状元之位没希望了。我似笑非笑地偷偷看向另一侧的岐王李范,我想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呢,王维谈奏的这曲在现代失传已久的琵琶曲《郁轮袍》也是不错呢。我眯上双眼仔细回忆刚刚的音律,不禁弯起了嘴角。
等宫宴结束,我去找负责科举阅卷的官员,打点了公主交待给我的事,对方也是个聪明人没有多嘴问些不该问的问题。窗外的雪一直不停地下着,我缩了缩身子,披上淡蓝色的斗篷。刚入宫门,一个小太监就立马跑过来,向我递了一个鼓鼓的红色荷包,一脸献媚样,我接过来,用手掂了掂大概有五十两左右,车有车路,水有水路,这种事,我碰到的还少吗?我点头,那小太监就说:“希望您在公主面前多多提及奴才,奴才名为王全。”我只低声说了个好,便走了。回到宫中,只见公主悠闲坐在椅子上,翻着一张张白色宣纸,我定睛一看,发现那是王维写的诗,专门为投公主所好而作的清丽之诗。看来这场春试的状首不会变了啊。我跟公主交待了事已办好,公主便从手中脱下一个翠绿色的玉镯赏我,我小心接过,一看这成色无一杂质,是上等的和田玉,便谢赏戴在手腕上,翠绿色的镯子在宫灯的照耀下流光溢彩。
“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曳曳半空里,明明五色分。
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襄阳,一个男子孤身一人在纷飞的雪花之中向长安走去。身后的黄鹤楼上,坐着一人,楼上的人看向他,写下了一首绝美无比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十六年春,孟浩然到了长安进行春试。我正在宫中陪公主一同在花园里赏花,“公主,奴婢有一事请求。”公主微微有点吃惊,但也立即恢复了原来的神态因为我入宫七年可以说是“无欲无求”。“说”公主较为清冷的声音响起,当我说出这个离奇的请求之时,公主的眉头满是不解,但她还是点头答应了我的请求,一个确定人一生的请求。当孟浩然考完春试后几日,黄状贴出来之时,孟浩然迎接到的只是落第的消息。我在远处看看他,我想他心中一定是失望的吧。……“公主,我想在黄榜中去掉一个人的名字。”“为何要这样做?”“因为他命本应如此。”“你,不是不信命吗?”“奴家不信,但这回奴家信”去吧,去饮田的酒,去写闲散的诗,大唐的官僚不会如你一般的,不然你也不会留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样凄凉而悲痛的诗句了。如若这样,那便走吧……离开这如狼似虎的朝堂吧……离开这背地暗流涌动的京城吧……
开元二十三年,此时公主也说起了自己是女道士的身份,专心探究道法。我陪玉真公主在道观中念经,青灯常伴,也成了清心寡欲一人。宫中传来皇上美人入宫的消息,公主听后,让我随高力士一同前往闽越挑美人入宫,这是为何,我也不清楚,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该问的和不该问的,管好自己的嘴才能活得长久。我只知道这京城又有好玩的事要发生了,那就好好地陪他们玩一玩吧,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我脱了女道士古朴老旧的服饰,换上一件之前穿过的宫女服,和高力士一同前往离京城有千里之远的闽地。路途遥远而颠簸,陆陆续续地行了几个月才到。到闽地之后,我和高公公请示自己去寻找佳人入宫,高公公看我是玉真公主面前的红人也不好说什么。江家有女,清丽绝世,可惜没有一个好结局,我心中暗想,江府,我来了。我四处打听,才知道江府的地址。入江府,一股梅香就扑鼻而来。梅妃,因喜梅而得名。江采萍,这个女子果然有梅的气节,高雅娴静,不同宫中近四万的宾妃们,个个浓妆艳抹,盛装俗饰,妖艳不堪。江采萍如清风一缕。等我告知江仲逊来意之后,便去后院看梅妃,只见她在院中抚琴,铮铮琴音,不知何人陶醉,忽忆起在现代读过梅妃的诗:“一枝疏影素,独抗严霜冷,早晚散幽香,香飘十里长。果真一清奇女子,是道观里那些女道士比不及的。”“安家有女唤采萍,飘逸清秀身如梅。不知幽梅引何人,自是风流唐玄宗。小妹妹,同我回宫吧。”我微笑看向她伸出了手。开元二十三年,江采萍入宫,得玄宗喜爱。同时,17岁的杨玉环,被武惠妃指婚为其子李瑁。就现在的种种,谁能想到她们之后会发生的是呢?
不久后,武惠妃死于宫中,皇帝独宠江采萍一人,封其为妃,号梅。玉真公主在道观中和我闲谈:“看来你带回来的梅妃在宫中风头正胜,这样不争不强的女人看实令人佩服,梅妃果然如梅一般正直。本道想,她可能是玄宗最喜爱的妃子了,现在是,之后也是。这下,后宫的风气也应该正了。”我:“嗯。”停顿了一下,摇摇头说:“谁知道呢,爱恨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之后的事谁能确定呢?爱恨如梦,这大唐也如梦。”我看向面前的青灯,又念起了新抄的道经。
天宝元年,李白入宫为仕,供奉翰林,参加了不少宫宴。玉真公主也带我去参加。当时,李白高傲得很,让高力士捧鞋,杨贵妃研墨。只见李白一身白色儒衣如雪,手中拿着御赐的琼林美酒,手持毛笔,连拿笔的姿势也和人不一样,这李白到底是要干什么啊。李白手中笔一顿,便写下了后世流传千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别人在想,那是写给杨贵妃的吧,我嘴上轻轻地念着“春风拂槛露华浓。”摇摇头,看来又有蓝颜知己要找上公主了啊。这个李白,果然多情 ,前不久才收获了自己的珍贵友谊,今儿又来找公主,看来李白也是闲着没事干。但是过不久,你还是能如此体面吗?也没过几年,唐玄宗在满朝权贵的馋言之下,让李白告老还乡,没有直接除去官位,也是给他留下了最后一点脸面。我知道他的经历之后直摇头,这样下去诗仙该如何是好,我只好在公主外出游历的这段时间里,在背后给李白想想之后的去路了,我想一切都让他回归正轨吧,历史还得重演啊。在我的指引下,李白,高适和杜甫等人相遇,他们三个人一样消极,闲人三个。他们日夜笙歌,吟诗作对,人生好不快活。我看李白也是想明白了。不枉我对他说“人生要快活姿意, 这样痛快的人生,很多人求而不得。同时我也对高适许下一个约定,除了我和他不会再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个约定。他们三个人的友谊在当时人们看来是完美的,只是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事该有多好,该有多好啊……
多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向大唐而来,这太平盛世也不复存在,大唐再无那和平美好的时光了。朝廷动荡,势力分成好几个部分。这些诗人被动荡的时局分散,各奔天涯,南北不遇。而在冷宫中的梅妃也为忠节,投井自尽,这个大唐真反了啊!我和玉真公主在深山的道观中隐居着。这夺位之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玉真公主在我的推荐下,不加各方势力,从而隐居在深山之中。公主一身青色道袍,已经有点退色,眼中再也没有了6年前的那种说不上来的神情。本事好好的一家人,为何会变成这样?公主整日愁容不改。我:“自古帝王家多薄情,这帝王家如此,公主还不知道吗?”公主只是苦笑一声。我下料山,听到山下的小贩说李白写了十几首《永王东巡歌》。这个李白好好地在庐山隐居不行吗?要知道,安史之乱的赢家不是永王,亦不是你。永王李璘在安史之乱时,竟也想插一脚,从中捞取利益。要知道君王家多薄情,永王还是被他的亲兄弟李亨斩除异己了。来处置李白的正是他的朋友——高适。他们曾在几年前欢歌笑语,没有什么势力拦着他们,他们随心所欲,从不约束自己,如今物是人非,一个已是达官高贵,一个竟成阶下囚,我想他们这段友谊也是结束了吧。李白用尽自己的脸面写了一首诗给高适。信的结果也是石沉大海。李白最后没死,但流放塞外,终身不得回京。“你们曾经是朋友,你知道李白现在必死无疑,只要你一句话,他就不会死,而且你以前答应我的。”我背对着高适说,他说:“你真是好算计,你早料到会有这一天了吧,所以才叫我许下那个承诺。”我沉默,他又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受益的人又不是你。”“你信命吗?我不信。但这就是他们的命。”我看起来自说自话。剩下的只有沉默……
玉真公主辞世,她身边的宫女不知去往何从,没有谁会关心一个小小宫女,可是谁又想到这个小小宫女曾改变过别人的一生?
当我风烛剩年年之时,我去拜访了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写下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问他这些年他过得怎么样,他只摇摇头,低声对我说:“好久不见。”那是冬天,杜甫的眼泪留下,为他唱着最后的哀歌。
得知杜甫的死讯之后,我打开了一坛几十年前,我刚入宫时埋下的佳酿。当醉眼迷离之时,我好像看见了过去的故人:王维,孟浩然,江采萍,李白……王维仍穿着那身白衣翩翩起舞,孟浩然还在踌躇满志地向京城进发,江采萍仍笑盈盈地念着她所做的梅花诗,李白还在悠闲,不务正业地游山玩水……一切都好像几十年前一般,不过早已时过境迁……
我也回到了和公主隐居过的山上,青灯长伴,一身道袍,从此到老,再无关于历史,再无关于山下的白衣少年……
到我再次醒来,我发现自己回到了原来的身体里,那几十年只是梦吗?我发现手上竟带着一个翠玉镯。原来这不是梦,这也是梦。我看见窗外的一个少女在不停地跳着胡旋舞,街道也扬起了风。这是回忆,在记忆深处的回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经历过的,只能感叹一句,大唐如梦。
冯小孜 黄岩区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七年级(1)班 指导老师:林洁
附写作构思:
如果你能回到一个朝代,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我对唐朝文化非常感兴趣,很想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唐朝文化,因此写了《我回到唐朝》这篇文章。
时间:唐朝
地点;长安
人物:“我”,玉真公主,李白,孟浩然,江采萍
事件:
(1) 穿越(略写)
(2) 王维用计讨公主欢心(详写)
(3) 在黄榜上去掉孟浩然的名字(略写)
(4) 寻江采萍入宫(略写)
(5) 安史之乱爆发,诗人漂泊远方(详写)
(6) 回到现代(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