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 未来的交通工具】人造重力太空艇 邱一鸣
人造重力太空艇
25世纪初,距离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已经过了快400年了。这400年科技进步飞速,去浩瀚的太空探索早已不是梦想,如果你现在浏览《宇宙天体大全》,会发现一颗行星的代号与众不同,仿佛鹤立鸡群。“母星”,相比与其它星体冷漠的代号,“母星”却显得格外亲切。那是在称呼人类居住的第一颗行星。在21世纪太空殖民战争之前,他一直有一个名字——地球。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太空殖民的工具——人造重力太空艇。
太空殖民!在22世纪前只充斥在各类科幻作品和人们的幻想之中。以前人们想到的,是小巧玲珑的太空飞船,速度极快,穿梭在“虫洞”或“超空间”之中。可在此,我可以十分负责地告诉他们,这在当前无法实现。所谓“太空殖民”目的是让大批大批人类移民到其它星球上。所以,飞船容量一定要大,至少不会“小巧玲珑”。其次,人类对空间领域的技术没有成熟,在22世纪中期,这是大批科学家所探索的内容,可惜的是,古人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在当时,即便当前,也无法实现。于是,人类“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人工休眠”作为殖民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让移民者“冬眠”直至结束漫长的星际航行。果不其然,人类顺着这突破口前进,找到了太空殖民的第一个灯塔。可人们随之发现了一个问题——重力。长期时间无重力,会让人得上一种“太空病”,无法适应新行星环境。可聪明的古人早已想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古代科学家就提出了“人造重力”。简单来说,就是用旋转时的离心力代替重力。这样虽然仍有后遗症,可考虑到种种因素,相比于其它无法实现的设想来说,这是当前人类殖民的最优项。所以,人类在20世纪末,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架殖民飞船。没错,就是人造重力太空艇。
结合上文种种因素,人类第一架太空殖民飞艇与最初幻想不同,它十分巨大,直径有10千米,呈一个巨大的环状。与“摩天轮”类似。这可以让它轻松旋转,实现“人造重力”。别看它如此巨大,可只有外环一侧是休眠舱,用于休眠“乘客”,中间圆心处是主控室,从主控室向四周延伸出八条机械臂,连接到圆环上。中间部分为空心,这样既节省了材料,又减少了重量,使离心力能达到重力标准。
我们大致可将太空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环”,另一部分为“圆心”。经上一段介绍可知,“外环”大致是用于休眠,可休眠的不止有人类,人类各类食物的种子,各类动物也一并休眠在专门的舱室中。不仅如此,还有基础的食堂和活动室,也不乏洗手间和浴室。因为在旅程结束前夕,要提前解冻移民,好提前适应环境。“圆心”主要是控制室以及各类联络装置,以便联络母星。虽然这次旅行的一切都由电脑完成,可母星上的人员仍要每天负责着手飞艇参数和运动轨迹等。到了即将降落之时,飞艇上也会有专门人员在解冻后在控制室工作。飞艇与母星,里应外合,这几百年的心血,绝不可在最后关头白费!终于,24世纪末,第一批殖民者终于在200多年的太空旅行中到达目的地。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啊!降落后当天,举世同庆,不管是母星还是在新星,大家都在欢呼庆祝,用极快的无线电技术与母星与新星同屏共庆,几乎没有延迟。人类也在后10多年内,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成功在新星上创建了与母星一样发达的人类文明,人类这第一次星际殖民取得了成功!在此后的10年里,又一批批人类成功移民,这是在第一驾飞艇成功后,立马投入制造并使用的其它飞艇,自然有很大改进。25世纪初,所有殖民世界都已发展到母星层次,由母星每个国家的总政府统一管理,至此,人类浩瀚的第一次殖民结束,人类文明正继续向前发展……
“人造重力太空艇”这是人类在太空殖民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道人类发展的里程碑,相信今后,人类定会朝着预期方向进展,至于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邱一鸣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八年三班
指导老师: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