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3题)数据始于人类,止于人类(胡鸿晴)
数据始于人类,止于人类
在这个量变与质变互相转化的世界里,数据永远替代不了人类的思维。
——题记
存于世间的多数伟大科技都是在无数科研人员研究编制的数据下诞生的,但除此之外,还有那么些伟大作品的诞生源于生活,源于人类,源于智慧。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过:人只是一种算法。在他看来,人类融于数据洪流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并且机器将比人类更胜一筹。假若我们真的迎来了这样一个被数据包裹的时代,我想人类所真正追求的美好生活会止步于此,甚至退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伟大成就都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因此,我们所谓的数据也都是间接地由人类经过思考后得出的。那么机器又怎么会比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一加一等于什么?”那时的我肯定会和机器一样,得出的结果是“2”。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以语文笔画的角度想,又能得出“田”和“由”等两个字。从这道脑经急转弯题来看,虽然有些投机取巧,但我们并不能否认这些答案是不正确的。也许机器得出的数据是最正确的,但我们不能保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完整的数据。比起这些不经我们思考得出的数据,自己动脑得出的结果才更有意义。不可否认,机器也会有失误与出差错的那一刻。
当人类开始学会依赖于让机器为我们思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时,我们会渐渐发觉我们的智商在逐渐下降。那孩子们上学又是为了什么?我们一直以来所探索的“人类进化史”又有什么意义?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生活仅仅是在物质层次上比上古时期要丰富一些。人,这所谓的高等动物也不过是空有一副比其他生物种类高级一些的躯体罢了。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喜欢这样的社会吧!
数据并不能够充斥这个社会。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头上都有那么一个代表人身份或特质的数据。你是希望这个数字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在现如今这个社会,许多人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脸面。他们不喜在人前丢脸,难堪。那么当你的身份比别人低,并且就这样明晃晃的展现在人前,并拿来做比较时,你的心里是否会有失落感与卑微感?那又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社会?
人不仅仅只是一种算法。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提出过一个著名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即使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有错误的地方,但对于这个的认知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算法,亦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的挖掘者,因为是我们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而更形象一点,我们就如同打开这所世界未知大门的钥匙。
从现在的科技时代来看,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各个企业来看,数据是极其重要的。英国数学家托马斯·克伦普在《数字人类学》一书中提到:“数据的本质是人,分析数据就是在分析人类群族自身”。数据并非平白无故产生,其价值也是为了使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便利。
但数据也仅限于此,人类不会一直沉沦于数据洪流中。
作者:胡鸿晴(浙江嘉善中专高一1917班)
指导老师:杨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