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我想回到我的良渚王朝(张梓蘅)
我想回到我的良渚王朝
张梓蘅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题记
一
“这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玉琮王。它是良渚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身着志愿者红马甲,腰间别着扩音器的我在展厅里徐徐道来。
几十位游客围在我身后的立式展柜四周,拍照、端详、聆听。展柜里静静放着五千年不朽的玉琮王。外方内圆,方表地而圆表天;是当年我和我的良渚子民们一年一度的祭天仪式时用以通天地的神器。
——那是我的玉琮王。
而此刻,我和我的玉琮王之间是一方透明的玻璃展柜的距离。我们相望无言,它知道我的故事。除了它,还有我的玉璧和玉钺——在这个没有游客就十分静寂的博物馆里,在我的良渚王朝里,只有我,同时拥有这三件神器。神永远地通过它们注视着我,我的每一次穿越,我的每一个举动。我也将能从其中窥探到神——永生不息的神的身影。
时光定格在1936年,西湖博物馆。
我的面前,一位年轻人正在仔细地擦拭一把有孔的石斧,案头散置着一些幽幽泛着光的黑色陶片。
我最多只能认得清那是我的时代的石斧。可是我的石斧太多了,这并不足以使我想起它曾经的故事。年轻人的神情专注,眼眸里倒映出钝拙的石斧那微不可察的光芒,直到发觉我的出现,动作一顿抬起了头。
“你是良渚人?我也是良渚人呀。我叫施昕更,是西湖博物馆的讲解员。”
这个叫作施昕更的年轻人在擦拭石斧的时候,无意中打开了一条通往古老的良渚国的时间通道,被洪水湮没而长眠的我,至此得到了我那信仰了一辈子的神明的救赎。
但是,还不够。
历经百般波折才辗转有了讲解员的身份,得以朝朝暮暮都能与我的神器们见面。而在博物馆的寂静时分,我总是在不停地、不停地祷告。
我想回到我的良渚王朝。
二
为了这一目标——也因为跨时差老乡的亲切感,我和不经意间打开了时空隧道的施昕更成为了朋友。或许是出于一个讲解者的本能,他非常善于倾听。我因此顺利地给他讲述了我们良渚王朝的故事。用他的时代的纪年方式,那要回到5300多年前了。
我的良渚城建在钱塘江以北、长江以南的地域。三面环山、东面靠海,中心聚落就在今天的杭州。当年我和我的子民们以莫角山为中心,耗费多年心血建起了成片的村庄,高大的城墙,气势恢弘的祭台,还有连绵的水利系统。站在城墙上俯瞰无垠的稻田里欢庆丰收的良渚子民,我曾一度以为,我们是被我们至高无上的神明所眷顾的;因而这番盛世的气象必然会岁岁月月,永恒如是。
良渚古国为何失落?这些年来,我知道有许许多多个施昕更一直在研究,有人说是海浸,有人说是战争,也有人说是远征扩张。而我的脑海里,无法忘怀的不是那些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的城墙的衰败,也不是那些刻着神徽的玉琮玉璧和玉钺的繁荣,而是我的万千子民们在洪水中挣扎,在漩涡中呼号,在浪涛中消逝……我曾目睹的、在我沉睡前的每一个画面都于此后的每个日夜,越发地具象化。
每当海平面上升时,沿海一带地下水的水位就会相应升高。在长时间、大规模降水的簇拥下,水流将涌向低洼地带,加上北面的长江、南面的钱塘江也可能因集中降雨而水量骤增,原本河网密布的良渚就会洪水泛滥。在一次次与洪水斗争的经验累积中,我们逐渐在洪水极易成灾的良渚城的北面和西面建起了十一道严密的堤坝,并且分为低坝系统和高坝系统。良渚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大量的水流蓄积在低地和山谷,以消解洪水的威胁。此后当我知道那是当时全天下最早、也最为发达的水利工程时,自然是无比自豪。
可是我的自豪很快就无处落脚了。因为这份全天下最早的水利工程,并不足以守护我的王朝。
那年的雨季来得格外早,持续的时间也格外长,终于招致洪水暴发。我没有想到,我们辛苦建起的水坝百密一疏。洪水从老虎山和岗公岭之间的山口汹涌而至,那里是我们唯一没有建水坝的地方——那时的我和我的子民们,皆认为自然山体就是神赐予我们的天然的洪水屏障。
我曾呐喊,双手恭敬依旧地捧着沉重的玉琮,被洪水泡软的掌心深深地感受着玉琮触手每一条光滑精致的纹路。直到洪水没过臂膀、没过脖颈,没过我高擎玉琮的双手,冰冷的水流刺激着每一个感官;直到再也无法发出任何一个音节、直到再也无力捧起玉琮,我的心都从未停下祈祷。
我的良渚王朝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湮灭于太湖平原。
三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这短短的字样,便能勾起我无尽的回忆。我不忍去触碰记忆深处不可名状的痛苦,却反反复复地让那种痛苦充斥我的全身。我向神诉求,我向神祈愿。我要永远通过我的神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神:这是一片经历了怎样的苦难的土地!
这些年,我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回去的时间。
时间,有无数个可能,就像空间也有无数个可能一样,你们现在所熟悉的只是其中一种。在某一个合适的窗口,时间通道会再次打开,只要拿到我的神徽,我一定可以再回到属于我的良渚时间里去,那里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等着我。
我要回去,重建我的良渚城!
这些年我在博物馆里,在守护我的玉琮王的同时,也在守护这五千年来无尽的传奇。我知道我不能仅仅向神乞讨,而应该有自己的付出——我学习查阅了无数文献资料,从大禹治水、防风氏治水,到勾践使吴人筑昊塘,从五代吴越国时期钱镠手书《筑塘疏》率领20万军民从六和塔至艮山门沿途昼夜修建,成就了史无前例的捍海石塘,到明代黄光昇创筑双盖五纵五横鱼鳞石塘,方方相合,面面相重,层层叠砌,犹如水上长城……今天,我要把绵延近千里的钱塘江标准海塘的堤坝技术带回良渚,在老虎山与岗公岭一带依峡建闸,筑起一道坚固屏障,蓄池、修筑、维护、测险、巡查,排涝泄洪,疏堵兼治。
我将不再完全依赖于神明的庇佑——给我这个重头再来的机会已经是神对我最大的宽容。愿我的子民再也不惧怕任何洪水,愿他们在这片沃土生生不息,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当你们在历史的扉页写下良渚文化时,再也不是断裂的文明,而是时间的河流在此绵延不绝,永不停歇。
“大家可以看到这只玉琮王上的纹饰,它叫做神人兽面纹,是一个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神兽上,象征了良渚人心中地位最高的神祗……”
只在顷刻之间,当我回过头去为参观的游客介绍那枚雕刻在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神徽时,神兽那象征太阳的重圈大眼忽然迸发出玉的色泽——那就是我的神明的光芒。良渚文化悠扬的清朗旋律远远传来,玉器光芒的闪烁让我看不清周围的事物,眩晕中亦可感受到其透出了点点往日的行色。
我的时间窗口已经到来。
再见了——我要回到我的良渚王朝。
作者姓名:张梓蘅
学校: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年级:初一
班级: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