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日记
大唐日记
浙江省东阳中学 高二(16)班 吴凌峰
公元二〇一九年,十月,夜。月明星稀,天气舒爽。一豆灯光下,树影婆娑,一册《资治通鉴·唐纪》翻开在书桌上,书页变成起伏不定的大海,在大海的最中间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
我被书页吸了进去,再醒来发现竟到了唐朝。我成为了军营里的一个医官的徒弟,负责处理战士们的伤口和一些小疾病,这一年是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六四五年,太宗开始了远征高丽。我随军出征,将所见所闻记为日记。
贞观十九年,乙巳。李世勣率军猛攻高丽白岩城,上临其西北,亲自坐镇指挥。白岩城守将孙代音被迫献城投降,太宗改白岩城为岩州,命孙代音为刺史。这是进入大唐以来,我第一次亲自经历的战斗,虽然最后胜了,但士兵死伤惨重。冷兵器的时代,使得短兵相接之时必须一招制胜,让敌人流血过多而死。其中的可怖较热兵器更惨无人道。我背着药箱穿梭在负伤战士之间,看到别的医官能做的仅仅是敷上金疮药,然后听天命。但是我发现这药的止血效果并不佳,致使许多士兵在哀嚎中死去。我站在师傅旁边看师傅给一个伤员清创,发现他不经消毒便用刀将腐肉割下,同时一个帐篷内躺着不下十个伤员,空气污浊,闷热又有许多医官行走其间,最基础的卫生是得不到保障的。心下骇然。“师傅,你不反复消毒金刀不好吧?你这样做很容易将一个伤员伤口中的不好的东西带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而且这帐篷太闷热,会更容易让伤口恶化的!”师傅听了我的话虽停了下来但依然不相信:“不都是血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这些人又没中毒!”“我们是要救人不是杀人啊!师傅你听我一次吧。”心中焦急,不知道该如何将微生物的存在告知师傅,他又会信吗。或许是我的声音太凄厉,又或许是平素里我从未忤逆过他,师傅深深看了我一眼,“将刀都用火好好炙烤过再用,将帐篷都卷起来!”师傅指挥着其他医官······战斗结束后,大家发现这次的伤员死亡人数竟下降了些。由此,我的名字也被太宗耳闻。
大唐是盛世啊,更何况是贞观十九年呢?只有发展科学才能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啊。
贞观十九年,丙辰。在征高丽前,太子李治不舍父亲离开,竟送太宗到定州。太宗莫奈何,跟太子说:“俟见汝,乃易此袍耳。”就这样,太宗不管是盛夏还是秋天,甚至穿破了依然不换。直到在临渝关见到太子,才由太子屏退众人后换上新衣。
那可是在征战途中啊!由夏及秋,由新及旧,真是父子情深啊,太宗的小稚奴。
贞观十九年,辛丑。许是为了他的小稚奴不换衣服,也许是因为在外奔波征战太宗竟然得了痈疮!疼得连马都不能骑,只好让人用轿子抬着走。一周后病情加重,跟随而行的太子李治亲自用嘴把毒疮内的脓吸出来,这才好转一些。原来,李世民竟从这时候就开始服用丹药了。那日,太宗召见我,问我缘由:“天师们说这是丹药服下后的正常反应,你觉得呢”不禁暗忖:“如何解释。若是直言,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可能连累太医院同僚。该怎么办呢?”
“陛下崇儒尊孔,相信陛下是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那么微臣认为若是服下丹药便可长生不老是无稽之谈。若果真如此,何以这些人还在地面上不走呢,还需要饮食呢?陛下渴望长生当然可以理解 ,但草木枯荣、日月不淹才是规律。彭租寿命如此悠久,不依然已无处可寻了吗?陛下圣明,丹药终不可服啊。西方有位叫马克思的人说过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改变无法毁灭的,但它可以被我们利用不是吗,就像微臣所钻研的医学?”
对于头脑十分清楚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太宗陷入思索。那金色的座椅上坐着的穿着明黄色衣服的人,或许他是最孤独的吧。不日,消息传来,太宗将丹药喂给兔子吃,兔子当场死亡。龙颜震怒。将一众道士打出了皇宫。陛下依然是那个陛下,只是唐朝因了我这只蝴蝶怕是要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了。
贞观二十三年,辛酉廿六日。太宗未崩,稚奴的头发也未变白,太医院的太医们倒还清闲。相反,太宗重视起了太医院,也开始思考起社会的应有之道。
大唐。治世。
公元二〇一九年,十月,夜。秋高气爽,月白风清。灯光熹微,鸟唱虫鸣,我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升起。这依然是那个新时代,依然是最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