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第5题】远征(陈奕桓)

作者:slntevrlve 投稿时间:2019-11-10 11:02:55

远征

陈奕桓


没有一颗星能独自闪耀。这便是我昨晚平躺在床上时忽然想到的一句话,想来借此叙写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或是冠冕堂皇的长篇大论也未尝不可,只是总觉着缺了些深刻、多了些讽刺的意味。我想这题目是很好理解的了,然而提笔时却常有些莫名的踌躇,不知从何开始,又不知以何截去尾声。

所以我相信这对在座的诸君而言将是漫长的煎熬。

让我们从一个毫无价值的话题开始。

两天时间能做什么?这一向是深入浅出的问题。我细细去想,本应陪同他人完成的事物是否画上了句号?犹豫了大半个月的题目是否毫不动摇地被定下?又或许更为简单明了:我希望和应当做的事都做到了么?——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我以“毫无价值”形容的问题,但现实是,更多时候我们连想都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更何况让它停留在你的脑海中并为之努力呢?

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连这一篇文章都未完成,如何谈得上自由。其次,作为一个作者,我认为对“想法”进行分列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

“想法”是什么?我可以说:灵光一闪,我有了一个想法。这“想法”可以是一时的冲动,也可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是重点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被具体地表达出来。

下面是一些不成熟的例子。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它们完好无缺,只是完整性加上我诚恳的请求并不足以掩盖它们的过失——可若这世界上的人们眼中没有污点,又何来被衬托得无可奈何的优点呢?我不希望下面的几篇文章难以为继,所以,我尝试向前看轻自己。

 

我说:

自从那次旅行过后,他就变得异常暴躁。虽然说他以前也是如此,可这次出现的症状却完全令我束手无策。不,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表现。我知道人们有时候会将暴躁和烦躁混为一谈,但他确已经是完完全全的狂热分子了。我没有亲眼见过电视上的那些恐怖分子,也没有遭遇过突如其来的战争——或许只是即将到来——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我很难想象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不仅仅是每天巨量的消耗使人恐惧,更是不断挥刀砍杀周围的神经。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对劲,就好像你在面对一个略微破损的艺术品时总会不由自主地瞟到裂缝,而现在我要面对的就是整齐的一排破损艺术品中唯一完好无缺的一样,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细小落差,日积月累一步步尝试摧毁人的心智。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清醒多久,或者说,能活到什么时候。

有的时候我站在屋顶,一边摆弄着油漆桶,一边看着他在栅栏间的草坪上跳来跳去,嘴里似乎念叨着一些我和邻居们从未听清的音节或是句子。我不是个有高深学问的读书人,但他是,我不理解一些高深的物理理论,而他曾经有所涉略,但我相信他这样的表现明显超出了科学能够解释的范畴。那群该死的家伙天天不知道为什么从来不理会我的请求,莫不是被各种无聊而有利的事情夺了心智也说不定。我知道这很难令人相信,就和我一个人进入警察局对着每一个遇到的人大吼“他被外星人附身了”一样可笑。这是电影常有的桥段,只是这次发生在我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生活不是电影”,我相信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现实主义者,但又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科幻电影大师。但是人们必须承认,电影不敢拍的,生活未必没有。

我希望他能尽快恢复正常,这样我们就能像往常一样,在每周六下午去附近的公园走走,或许顺便见见孤儿院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说不定。出于对生活条件的估计,我们并没有收养任何一个孩子,而现在家里也只有我们两个人,我担心若是他一直不恢复,可笑而又必不可少的血脉意识就会强加罪过于我俩身上。我还记得以前的他,喜欢看着树叶飘落,一个人静静坐在长椅上等待我。他的职业,他是个心理医生——曾经远近闻名的心理学大师讽刺地沉沦在日常生活中,我为此应该诅咒他的那些同类。我常打趣地对他说“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在我俩身上起作用”这类的谎言,而他不以为然,只是握住我的手,却不看着我。

在他不在的那些日子里我读了很多书,文学、历史、科学,甚至政治。我的脑子里不断响起“学习让你实现一切可能的愿望”这样的话,可若是无法唤醒他,我多余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他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小说场景,就他而言,或许更应该亲自去找个医生看看而不是听电视上的专家发表言论。我劝过他这样做,可是看起来并没有任何功效。

我在网上查询了很多资料,还记得我之前提到的症状么,我对此根据神学准备了很多材料,正准备进行最后的努力。

警官,我请求您将这几件事调查清楚,这关系到我们这一片街坊邻居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我能感受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动这一切发生,他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个人了,我们的情绪失控,我们的逻辑混乱,我们无法辨别是非曲直——这都是在那个人出现以后才有的症状……

我听见他的脚步了,6秒……再过6秒他就会开门发现我,我已经受够了这些不该强加在我身上的束缚,为我祈祷吧,我能够终结这些不幸。

干我这一行的应该都明白,实验品是不会有机会下地狱的。

 

我以为:

谈论命运是种罪过,作文时更是如此,所以我尽量避免提及和运用不必要的人物和象征手法。

我的写作是低效率的物质劳动。说它物质,是因为我在这唯一的写作过程中用大量的时间想象些永远不可能出现在作文中的段落和内容。我认可自己的观点,但是无法接受这样高成本、低回报的行为。老师们常说我不适合写考场作文,然而她们是否知道,我以前的所作所为反而令我在考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是现在这优势消失了,我也不感到奇怪,因为这本是它的宿命。

我希望好的文学不需要破碎的感同身受,不久又放弃了这个幻想。

我镇静地观察四周,看得到许许多多不同的面庞。它们自由变换,它们受人钳制,它们各自独立,它们相依而行。我知道这世上还有更多先驱和烈士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更多罪行在等待被判处合法,我不知道是否只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显得伟人更加伟大、善行被认作罪恶,但是就看看那句我熟记的话:没有堤岸,何来江流。世间万物之间是否总是存在混乱的联系,这正是我所不希望得到解答的。

《旧约·传道书》中有写道: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我第一次见到它的具体时间地点已记不清了,但也正如其所言,何必要自寻烦恼呢?哲学的理论认为是矛盾的产生与解决促使人类进步。我们追逐发展,于是我们困惑;我们希望提升,于是我们知道更多。智慧、知识、忧伤、烦恼,这四者的根本来源都是种族与外界未知的接触面积改变,或者说,站得高,看得远,你就更能明白自己的卑微和弱小。我相信文学也是如此。一种人有一种人的文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文学。绞尽脑汁奉承别人的文字而失了纯粹的文学,这本身就是在徒增精神的烦恼。

最后,作为倒数第二章,我希望能以一句自己的话来概括本章:

物质的作文往往没有前途,而精神的文学又失去了灵魂。

 

我不相信:

弃子,你快要结束这一切了。

我还记得不久前全程马拉松跑进2小时的那位运动员(请原谅我首次忘记了人名),尽管因为意料之内的近似作弊原因无法算作正式成绩,但他的真正贡献实则在于给了人们突破理论极限的曙光。此前有专家认为预计要等到2070年才能在正式比赛中跑入2小时。

看到这里,如果你的心里还有些许疑惑,那么便是达到了阅读理解的要求了——其实理论并没有被打破,毕竟还是有些自知的人知道原因的。

如果我将这样的例子比作海洋中的星火,那么这星火迟早被冻死在渔人的冷血之中。如果星火也有自己的意识,那么这意识也早已被钢铁侵蚀。如果这意识能够传承下去,那么这传承还需被加倍的奴役。我将其也归入黑色的寓言故事。

没有一颗星能独自闪耀。我应当会明白这其中不明不白的意味。这句随缘而来的短语本该成为我的题目,而我无情抛弃了它。也许无论如何都会侵犯大部分人的利益,而我选择了这一条路。我们的路四通八达,我们的路可能通往地狱——尽管媒体总是宣传些被染指的优秀精神和物质事例,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许多罪恶深藏于心,只是被欲望掩埋。我希望诸君的眼中不只有值得留恋的瞬间,还需要令人不齿的真实。


这是钢铁的时代,正是无意义的谎言让有机的人和无机的金属混为了一体。若是如克利斯朵夫那般向着混乱与过错前进,只怕有心人就越发凄惨。有一日那来自第三方的浪潮或许吞没先驱,有一日万家的花火或许徐徐燃尽,每当我想到才思已尽,总是再次被简短的本能所侵入,被无知的好人指控。这大概就是真相了。

在这无风的夜里,我如同死尸,困于床褥,每个想要哭诉的人都默默离去,而身为“无情”的作者何以为继?面对着陌生的世界,人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有了这样巨大的思维网和随机的觉醒,我们才有了突破界限,在银河间远征的信心和权力。

2019.11.3

 


作者姓名:陈奕桓

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

年级:高二

班级:2班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4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推选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9-09-01

结束时间: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