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3】“数据”这孩子,得管
“数据”这孩子,得管
许多人觉得,数据,是工作上的好助手、是生活中的保姆,而我觉得,将数据赋予人们的“孩子”这一角色,或许更合适些。
何以见得?孩子有父母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数据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切的数据,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不过是几十年前,还不是所有的父母有生“孩子”的潜力,或是一个弄堂里有了那么一户人家买了台黑白电视,全弄堂的人便拥着一起看,大伙儿一起将这“孩子”视若珍宝,捧在手心。谁曾想,要不了多久,像当年毛主席鼓励生育一样,家家都有至少一个“孩子”了,少不得这么几户有好几个的。
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数据这“孩子”啊,可了不得。先是懂得孝顺“长辈”了,从黑白的小电视到液晶显示的全彩大电视,还不是为了我们这些长辈过得舒心嘛;然后所谓“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孩子们”又学会了整些实际的,便利父母啊,什么网上买菜网上血拼之类的;甚至到了最后,“孩子”中那几个比较出类拔萃的,像阿法狗,就这样战胜了他优秀的父亲。
我们为人“父母”的,自然担心这些“孩子”们翅膀长硬了想飞,到时候来个六亲不认,自个儿发展去了,我们哭天喊地也盼不得他们回来咯。
所以啊,作为“父母”,也不能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孩子”,我们不但要坚持自己在没有“孩子”前的生活交际方式,还要在必要时给予他们应有的管教。
试想,当 “家长”们走在路上肩上都扛个 “孩子”,人们互相评价就看对方“孩子”怎么样,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们会小心翼翼的把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缺点,更让别人通过自己的“孩子”了解不真实的自己。世界会虚情假意,每个人都明知道自己“孩子”不完全了解自己,却仍通过别人的“孩子”去了解别人。
虽是现代社会,但儒家基本的“长幼尊卑”,也不全无道理。当“孩子”自认为地位很高,目中没有“父母”,便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了。说来也是,数据这“孩子”是永远不懂的这些,似是扎根在基因里,我们教他们数理化,他们有清晰的思路并很快学得真谛;我们让他们背诵,他们天赋异禀;可是,当我们教他们我们灿烂的文化、教他们体悟感知,他们不懂,油盐不进。做“父母”的,当屡次管教行不通,就不要强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靠我们人类自己,传承永续。
我们做“父母”的,要时刻铭记,生孩子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政策,并不是多生就一定好,也不是少生就一定妙,合适才是硬道理。相类似的,数据这些“娃”,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有独立精神意识的人们活得更灿烂的,永远替代不了我们,永远不要对他们产生依赖感,最好便是合理相伴、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