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3题】机器不应代替人类做出选择(马陆铭)
选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小到商场里各式物品的挑选,大到战场上关乎千万人生死的决策,无一不考验着人们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人类引以为傲的最高智慧也从中体现。但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智慧领域的统治地位似乎不可挽回地动摇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过滤、推送自不必说,光是“深蓝”、“阿尔法狗”等程序连败世界顶尖棋手的例子,就足以证明机械智慧的强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人们的思考能力却有所退化,在滚滚的信息洪流中不知所措。既然如此,人类是否可以避开复杂的自我思考环节,直接让机器代替我们做出选择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处理信息的现象已经遍及我们身边,不过机器一般只起辅助作用,功能以统计、推荐为主,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人手中。可以说这是面对人类智能落后于人工智能现状的折中之策,以此我们避开了繁复而机械的数据处理阶段,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构建方案与权衡利弊上。但如果让机器全面接管人类的选择权,那将是对人自主判断能力的削弱,是对创造能力的扼杀,这两种能力正是将来的数据时代最需要的。人必须学会在信息流中有所扬弃,而机器应当扮演百科全书式的角色,能适时提供帮助又不横加干涉。否则主客倒置,人类变成如《黑客帝国》中被人工智能控制而不自知的行尸走肉,那时后悔就太晚了。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机器选择的准确性也不是不容质疑的。人和机器“思考”的本质都是算法,人工智能之所以“智能”,大部分是因为收集、储存信息的能力强,数据分析的基数大,速度快。而至少到现在,机器的算法并不比人类高明多少。打理一个家庭对它来说犹可胜任,但像管理一个公司,治理一个国家这样需要强大统筹能力的工作,它便无能为力了。同时,机器学习能力虽强,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理解复杂的人类感情。如果让机器全面接管人类的选择权,很多我们苦心经营的平衡或将被打破,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会面临深刻的危机。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机器完成了从简单逻辑到复杂智能的蜕变,那么再过一百年呢?那时的人工智能,或许早就甩开了它的主人,迈入了全知全能的境界。它的服务将会无微不至,它的判断将会无懈可击。但人类仍可以,也必须保留最后的选择权。因为“无所不知”对人的精神冲击实在过于巨大,迷信的风气会在人群中蔓延,渐渐形成“绝对正确”的价值体系,进而产生绝对的崇拜与服从,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人工智能的奠基人图灵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人群中某人即将发动恐怖袭击,概率为百分之九十。这时警察是否要开枪射杀他?
我想,如果是机器人警察,它会,因为危险的可能性太大,而且只杀一人,就能保证在场成百上千人的安全;如果那个警察是人,他不会,但说不出原因,就像用原子弹杀害无辜,避免更多生灵涂炭,是对是错,争了几十年。
我只知道,如果一名警察,会在电子系统发来指令时不假思索地拔枪,那么,人类代代相传的道德、法治精神、人性的善与美,都将随枪响声烟消云散了。
马陆铭 杭州第二中学 高二 13班 指导老师:盛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