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到宋朝
我想回到宋朝
苏轼曾在《水龙吟》中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但比起这三分春色,我倒是更想回到宋朝领略优秀的文化。
谈古论今说上下五千年,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却总能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和语言中。“唐宋元明清”似乎早已成为了人们提到历史的代表词。虽说不必争个孰先孰后,各个朝代都有各个朝代的代表性灿烂文明,但我仍很想去那个被长短句韵律包围的时代——宋朝。
以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为开端,宋朝由此展开了一卷丰富的篇章。宋,是一个中国文化历史丰盛时期,兴盛繁荣即为它的一大特点。为何言宋朝文化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的巅峰?依我之见,宋朝前有唐,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上升阶段,文化与技术兼容并蓄,即盛世唐朝,先进的文化还与各国积极来往,汲取了其他文化的长处。且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然,先唐的优秀文化确是宋朝文化发展的巅峰原因之一,但绝不仅仅局限于如此,否则就没有了专属于宋朝自己的特点了。
都说唐诗宋词,词无疑是宋的一大代表。可如果当我携带着现代人的思想回到了宋朝,倒真可能显得与古人格格不入了。虽说宋词没有如唐诗般强调韵律、对仗工整,但也是讲求格律的。词源于唐,盛于宋,辞藻斐然,对词调的平仄和押韵也都有规定。我们都知道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段落字数。但因词是长短句,相比与诗歌更显自由散漫些。虽说我有着先进的思想,但我却未必觉得我的文化可以达到古人的先进水平。
除了思想,无疑在语言这一方面就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如今所使用的白话文,源于近代新文化运动,鲁迅《狂人日记》是开辟者。不错,白话文方便很多,意思直白明了,通俗易懂,现代人基本上不会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出现什么大的不理解或是差错。但我和古人交流或许就有很大的问题了,虽说学习了多年的文言,但仍只是涉及到了皮毛而已,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岂是十几载或几十载便能研究得通透的?即是是大家也只能在某一方面有专攻,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只是读读课本的人了。曾在书里看见过一个故事:古人讲话非常简洁,而且非常有技巧,比如说一个“然”。一个齐国的国君问他的军师一个问题,那军事点头一笑,曰“然”,国君冥思苦想积劳成疾。弥留之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军师,询问是否如此,军师又言“然”,结果国君便气绝而亡了。这是一个笑话,但也体现了文言的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特点。
但我觉得,如果我出现在了宋朝,或许起初会被当作异类,但久而久之说不定也会小小提前文化的发展。而思想是文化的前提,无疑古代受到封建社会的桎梏,有时会显得有些许迂腐,现代人的思想要开放前沿许多,但并不能否认哪一种思想是好或是坏。我不能掀起思想文化的巨浪,但或许可以搅起波澜。就如现在我们写的文章,放到古代,必将引起反响。但于我而言,更想去宋朝汲取精粹,学习宋词的长处,领略苏轼的豪放与李清照的婉约。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自己看似先进的思想会在文化如此繁荣的宋朝起到什么用途和作用,但互相结合并且学习,说不定也可以做个名气不大的名人?
一切都不是异想天开的胡诌,我想回到宋朝,看看自己会与宋朝的文化碰撞出何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