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3 人与数据 张佳熠
人与数据
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多,在将来——那可能会是寂静无声的地球。
科技迅速的发展使地球上近乎一切都能浓缩为一条条看得见看不见数据,每个人头上闪着一个蓝框,框里姓名下写了年龄、职业、爱好、信用程度…… 那无疑会是一个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越来越人性化,复杂的程序到人手中只剩下“确定”和“取消”。人类不需要过分交流,头顶的蓝框足以让对方基本了解自己。不需要复杂的思考,两个按键是最频繁的选择。繁琐的信息和操作都变为一个个简单的数据——那是未来的社会。
数据记录了人类的习惯、爱好,就像现在各种程序的自动推送和“猜你喜欢”。大数据会了解的更多,根据平时的习惯,再加上各类算法,推送最适合你的物品。最终,数据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这是一个挺远而不可探知的问题,但也不失存在的必要。当这个社会越来越数据化,而谁更擅长处理数据呢......当然,人类其实每天也在处理数据,比如,买一件什么样衣服,吃什么喝什么,这都是大脑处理自身数据的结果。就像数据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事物的一切都是处理数据的结果。但人类却又不像机器那样,只是接受信息,传输,得出结果。人有情绪和欲望,这使人大脑中的神经元发生的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又显得与众不同,而本质仍是处理数据。
《未来简史》中说“人只是一种算法,我们将不可避免的融入数据的洪流。”算法是在运算时反复采用的方法,人也只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方法——由想象力,制造出机器,以此处理更多数据,满足自己需求。在不停制造出的大数据中我们却忘了自己也只是一种算法,然后一点点被自己制造的数据所淹没。
当未来的社会真的实现了高度数据化,只要头顶的蓝框,那就是别人对你数据的第一眼印象,在浏览中不需要对话,不需要交流。观看完毕,确定或是取消,相视一笑或是淡漠走开——一个静默的地球。
机器由数据生,也是为了处理数据,它没有情感,但它远比大脑来的快速、直接。大脑在意且要关注的东西有太多,在人文主义的时代,大脑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注定了人的主宰。而在数据化的世界,谁更擅长处理数据,更能快速的处理数据,谁当然也就有了更大的优势。而这样发展下去,机器为主的时代不可避免的会来到。
或许未来某一天,人类融入数据的长河中,僵硬的坐在办公桌前,机器用人类的算法,将人类的意识化做一条条数据流,在内部组合分析,再投出具体物像,人眼前只剩下“确定”——一个机器做出的正确决定。
张佳熠 浙江东阳中学 高一一班
指导老师:陆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