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2】万物互联,是福是祸? 刘奕含
万物互联,是福是祸?
——谈信息时代与个人存在
如果说那个久远的2G时代开启了移动互联的大门,那么每一次移动通讯技术的换代升级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G前夜已至,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浪潮袭来,移动互联或将彻底演变成万物互联的质变,我们准备好迎接一个全新的5G大时代了吗?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是福是祸?
“万物互联”“大数据”已经成为高频热词。“万物互联”定义为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结合一起使得网络连接变得更加相关,更有价值。万物互联将信息转化为行动,给企业,个人和国家创造新的功能,并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机遇。而它的基础便是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这个巨大的世界因大数据而有了联系,万物互联正在成为可能。
作为地球村最普通的居民,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大数据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挖掘出庞大数据库独有的价值,以便进行干预或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服务。大数据的核心应当是减少冗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最常见的打车和外卖,系统计算出的最优路线和骑手以提高效率,让我们更快到达目的地,更早吃上热乎饭。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便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它能让我们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得知该如何更有效地分配稀缺的资源。医院通过对某个病人病史、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情况等进行全方位分析,便可以准确了解病人的生活情况与生活环境,精确地指出症结引起原因所在,只要建议病人针对引起病源的因素做出调整或进行医学干预,便可以了,避免了对病人过多的用药与过大范围的盲目干预。
同样的道理,如果银行通过分析某一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消费历史、生活习惯、财务习惯、网页浏览记录等各方面的数据,便可以清晰了解此申请人各方面的情况,甚至可推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将要采取的做法,从而判断申请人的贷款申请资格,决定该不该授信,授信多少等内容,所有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能在系统中搜索一下,几分钟便能全部收集完成。相比以前,申请人申请后,银行得派出两名客户经理上门进行访问、调查、收集电信、征信等多方面的信息,再进行人工分析、鉴别等过程,少说也得几天吧?耗费的时间多不说,风险也相对更高:一是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度需要考究,二是收集到的只是部分信息,大量有关的其他可能是弱相关的信息,没有收集,增加了信息噪音,降低了结论的精确度,给银行业务带来风险。可见,大数据的运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机构与申请人的时间,更能基于精确的信息,确保风险可控,且保证了授信给该申请人的正确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源配置质量。
“猜你喜欢”和“智能推荐”等功能是随着大数据的崛起而出现的,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技术,近年来,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映像中亚马逊是最早做智能推荐的,基于你正在浏览或购买的商品,系统自动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商品,以及其他买了这件商品的人同时买了什么什么,等等。此后,各大互联网公司很快地学会了,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各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应用。比如:头条,淘宝,京东,百度等。每一个App都越来越了解我们了,知道我们对什么感兴趣,不用搜索,主动在第一时间把我们可能感兴趣的推送给我们。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广告、推销都推送给我们。作为用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打开一个App就能够看到我们想要的、感兴趣的内容和商品。“懂我”让我们更轻松。
但与此同时,人类的敏感让我们发出质疑的声音:大数据时代,万物互联,我们是否还有隐私可言?潜在的危机是否正在毁掉人类?
有人会说,大数据时代,我们都在裸奔。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不管我们是在用信用卡支付、打电话、还是使用身份证。如今不只是政府在暗中监视着我们,亚马逊淘宝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百度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博似乎什么都知道,不仅窃听了我们的心声,还有我们的社交网络。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巨头们可以轻松地看到大数据的价值潜力,这也极大的刺激着他们进一步采集、储存、循环利用我们的个人数据的野心。数据独裁的时代,人类过于依赖且沉迷于数据,最终会变成怎样可怕的傀儡?
那些尝到大数据的甜头的人,可能会过分的膨胀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信赖,把所有的决策简化成一个逻辑问题,让数据成了一切决策的主宰。大数据成为了权力的武器。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复杂的人类情况都能简化成曲线上的线条、图标的百分比或者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我们不应该盲目的信任数据的力量和潜能而忽略了它的局限性。
但是,人在便利和自由中选择了便利,毕竟便利是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的东西,而自由,大数据给我们直观的感受没有那么深。集体主义要求人们趋于一致,有共同的信仰与目标追求信息时代,既然选择了融入,选择了便捷,那就必须要放下某些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例如一定程度上的隐私,通过收发邮件中提到了感冒这两个字的次数进行监测,这有助于做好流行性感冒爆发的预防措施。但这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之间的隐私,事实上在当前时代,人们的隐私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种商品,2018年3月16日,Facebook宣布暂时封杀两家裙带机构。理由是他们违反了公司在数据收集和保存上的政策。3月18日,爆出剑桥分析对Facebook的数据使用是“不道德的实验”。剑桥分析被指,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在Facebook上获得的5000万用户的个人资料数据,来创建档案、并在2016总统大选期间针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宣传。看来只有加强监管掌握用户信息的公司,用法律去约束他们的行为,给予其充分的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的隐私。
我们已经不能去控制是否会网络行为是否会泄露隐私,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隐私寄托于一个好的管家。大数据提供了人们的供需关系,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按需生产,这一确实有效提高了声响生产效能,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侵入了用户的隐私。网络新媒体、手机的诞生是人类趋于统一化的需要,这些发明使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可我们用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干嘛呢,还不是接收了大量而又无用的信息。但手机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心理上的孤单,变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当代的思想家越来越少,是因为受共同的文化熏陶越来越多,大众喜欢浅度、娱乐化的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作者为了博取眼球写了一系列迎合大众口味的文章。等到吸引到眼球后,自己之前的思想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行为似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就像赫胥黎说的那样,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万物互联,有福有祸。我们控制不了它的飞速发展,也正在享受它带给我们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泄露隐私,暴露在这个赤裸的时代之下。我们能做的,只有将大数据用在正确的方面,在尽可能保护隐私权的前提下,为人类生活与发展谋利益。
刘奕含
东阳中学 高一八班
指导老师:何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