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到唐朝
我想回到唐朝
香烟馥郁,箫鼓喧阗,灯火盈门,笙歌迭奏。映入眼帘的是只属于大唐的声色犬马。伫立在巍峨的大雁塔上,望都城长安,看川流人海;飞扬的流星,划破长空——梦回长安,时年,我孤身进京赶考。
尽管“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我出身寒门,父母仅一介布衣;而身边的几位师兄弟,父亲在朝中捞得几个下品小官,于是悄悄和各名人士串通,推荐儿子进朝。放不下自己渺小的梦,我毅然踏入考场,提起饱醮,浓墨的毛笔,沿着白色宣纸的纹路,落笔。墨义经恬,策问诗赋一路而下,考场一片沙沙轻响。在策问中,我猛然停笔,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于政事和天象,我从小阅览自然科学之书,早知各种及自然之规,并和国运政事并无关联。无论是布衣平民、王宫贵 我受不了荒诞的迷信。手微颤,我提笔画下有关日食,月食的形成图……
考官洪亮的声音响起:“时辰已到!”我舔舔早已干裂的嘴唇,停了笔才发觉满手是汗。眼见入宫怕是无缘,走在长安街头,曾向往的繁华盛景竟是如此的刺目,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本以为进宫无望,常常心不在焉, 收拾行李欲回乡,眼中还是抹不去的大唐宫殿。意外换来信使一声“恭喜老爷,高中了!”我几近欣喜若狂,带着自己满腔热忱,踏入了大唐皇宫,卑微的梦想终究实现——我在直史馆,成为一芥卑品史官。
时皇帝乃唐高祖之子李世民,其爱民爱才妇孺皆知。数月后熬得能上朝笔录,尽管数月未出宫,甚是想念远在家乡的父老乡亲,偶尔怀念长安街头的绕梁笙歌,一想到能上朝一睹皇上尊容,这深宫,这高强上的四角天空,也显得饶有趣味。一大清早,天光微亮,我便束起头发、扎好腰带,跟在同史馆的前辈身后进入大殿。卯时未到,远远望见身着鲜红、深绿等色官服的官员早已在殿前静候,一左一右两条长队实在壮观,我不禁感叹“壮哉!”前面是含元殿,背倚蓝天,高大雄浑,慑人心魄。翔鸾,栖凤二阁前,钟声猛然敲响,绕梁余音阵阵。文武百官如潮水般涌入朝堂,我和前辈跨上龙尾道,跟随人群一并进入。
前辈得以席地而坐,我只得立在前辈身后,单手压住书本。低头奋笔疾书,尽管来不及好好欣赏皇上功臣们的尊容,耳中仍能清晰地听得房玄龄积极地向皇上出谋划策,更有杜如晦果敢的判断,夹杂着魏征的大胆直言,不由得感慨万千;回想起长安城中大街小巷,百姓和乐,茶楼酒肆,灯火阑珊;那一派繁荣之景实属天子之雄才大略,群智生辉。恍惚中早已停了笔,胸中如一团烈火燃烧般灼热,沉醉在这一卷盛世华章当中······
又是数月过去。每日记录的生活略微枯燥,但不会再写错亦或是偷懒了。几个同行偶尔叹气:“皇上实在有雄才大略,只怕是见吾辈在旁,说话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哩!”更有传言道,皇上曾逼迫另几位官员改动事实,掩盖自己本非太子一事。人有功过,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何况是一国之君。我释然了,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照实记录,心中映照着《史记》和《汉书》。
又是好长一段时光。镜中的自己两鬓微霜,天子早已离去。我脱下穿了几乎一辈子的官袍,翻看着堆积在墙角的、属于我自己的史记,轻抚那泛黄僵硬的纸页。战场的烽烟、天可汗的威名、宫廷的斗争、高高在上的威严,顷刻化为一片云烟。贞观之治,就此落幕,也抹不去李世民雄伟的功绩,抹不去这个回想而令人魂牵梦萦的时代——这个令人自豪的时代。
踏出大唐史馆,只觉得天边一抹贞观的云彩,消失殆尽。
以月光为樽,盛满一杯又一杯飘逸和逍遥。伫立在巍峨的大雁塔上,望都城长安,看川流人海。只是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已是黄发霜鬓的老者。闲淡,繁奢,依旧唐朝。——一个史官的自述
华盛达外语学校171班 潘奕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