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oni的发展历程
2100年12月31日零点,旧世纪的最后一缕阳光穿过舷窗照射在W的面颊上。阳光有些刺眼,W眯起了眼睛。视线尽头,太阳的光芒从水星边缘照射过来,W知道,120天之后他所在的位置会重新笼罩在水星的阴影之下。
此时此刻距离水星地表10万千米的上空看似静谧,实际上充满了喧嚣。
W是第三意识集群的总工程师。第三意识集群是在建立在水星和金星轨道间的半环状体意识数据库,公转周期50天,采用太阳能供电。原先设计的第三意识集群是采用核聚变供电的,然而不幸的是,距离可用核聚变人类还有50年要走。W脚下的计算机集群中有17亿灵魂,第三意识集群的算力承载力是40亿灵魂,现在可以说还空旷。第三意识集群还有一个可爱的别称:Omioni。
W呆呆地望着屏幕里联合国新年贺词直播画面愣神。阳光变得愈发刺眼,W站起身把目光投向一亿五千万公里外家乡的方向,眯着眼,又把窗户调暗了一些。00:03,W决定进入Omioni去看看父母。W的爸爸L,89岁;W的妈妈M,86岁,生活在Omioni的传统富人区,享受着700E的算力(1E=1024P 1P=1024T)。W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小山坡上,周围30公里的绿化面积没有一个人,天空湛蓝,溪流清澈,没有污染,没有雾霾。现代式三层别墅,100年前的Windows XP桌面壁纸在这里得以重建。
五十五年之前,脑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神经网扫描得以实现。五十年之前的今天,第一意识集群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的方式在全球各地建立,实验性的版本,获得广泛关注。所有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意识传到服务器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W的父亲L指着地球的方向对W说:“第一意识集群的开始几年真是田园时代,人们都很友善,很乐于助人。高算力的人从来都不用算力欺负低算力的人,每个人都差别不大,我和你妈妈就是在那里认识的。”W笑了,他很喜欢听父亲向他讲那些历史。
第一代意识集群也称分布式意识数据库,分布在全球各地。没有什么先决条件就可以进入,人没死也可以进,但需交纳每年一千万美元的管理费。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翱翔在天空当中,甚至可以一瞬间到达冥王星之所在;人们可以瞬间穿越大洋,而又忽而潜入海底。开始的五年,秩序井然,关系和睦,但一切都是笼罩在好奇心的泡沫之下。接下来的五年,犯罪率开始变高,每个人都开始争夺算力,眼看着就要停机。第一集群建立的第九年,位于中国云上贵州的服务器遭人入侵,大量用户资料遭人窃取,威胁用户。事件曝光后,联合国下令关闭意识集群,未死亡的意识全部进入现实躯体,已死亡的进入数据库封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60-2070年,是争论的十年。
2072年,第二意识集群开始建设,2076年竣工。算力承载力5亿人口的第二意识集群建立在地月Lagrange点L2上,故被称为Lagrange。经过长时间的论战,Lagrange决定只允许故去的人进入,但在内部环境设计上发生了分歧:究竟是建立传统型居住区,保留自然人的属性?还是建立新式居住区,让人成为呼风唤雨的神?
传统派主张保留自然人属性,原因是新式居住区会增加自杀率。激进派觉得传统派太保守,觉得成为神没什么,由智人成为智神是进化不可避免的一步。
W的父亲L,是Lagrange集群的首席设计师,被激进派的拥趸暗杀。最终2079年联合国决定同时开放两个区域。传统型区域里的居民会感觉到饥饿,疲乏,劳累等一切自然人能体会到的感觉,传统型的居民多以上年纪的人为主;新式区域内的居民则多以年轻人为主,不会饥饿,没有痛苦,无限体力,但每人可支配算力较少,只有500T-1P的算力。
距离地球30万千米的L2上,一组巨型服务器漂泊在空间,承载着无数的灵魂。晴朗的夜空,皎洁的月光下,从地面上就能看到天空中微弱的火焰光芒,那是巨型服务器的核裂变发动机日夜不停地运转着。这一切的背后,是几代人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