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二题)坚守自由的门
活在日新月异的当代,我们得感谢信息技术的功劳。我们在网络上生活、学习、工作,也藉由网络无限拓展自己的人生。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离不开网络,数字化生活已然成为常态。但在这常态下仍不时有引我反思的种种:大众媒体的舆论新闻往往一炮而红、一哄而散;人们总乐意沉迷于行为审美的高度趋同,而愈发忽视现实生活的各具异色。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创造交流的同时,难道不也在泯灭人的个性自由?至少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值得担忧。
这份担忧当然不是我独有之,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就有深深的剖析。楚门,是一个在摄影棚下的世界成长到二十多岁的人——然而他自己浑然不觉!身边所有的人都是演员,他们的工作是引导楚门的人生沿着既定的剧本前进,从而创造一集集轰动全球的肥皂剧。他名号为“楚门”(真实的人),却完全是一具被操控的木偶,活在人为的世界之中,没有主宰人生的自由。这是电影中的情节,但你能说在现实的发展趋势下,网络有朝一日不会产生夺取人生支配权的强力吗?电影似乎有意对此进行否定,剧本的执行者们技术上有疏忽、有不足,这样,楚门在机缘巧合中偶然找回了自我而后选择了逃离。但我有理由猜想,未来的网络如若精密到让人细思剧恐的程度,那么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呢?
在那一个个性觉醒、自由勃发的时代,诸如西周的百家争鸣,诸如希腊的黄金时代,人们通过有所发展的信息技术交流想法,但仍然首先尊重着自己的思考。从此直至近代,这个世界一直人才辈出、思想伟人林立,他们都尽力阐述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我有理由将其归因于信息技术的不够发达。因为在当代,几乎没有人能逃离无处不在的网络的影响。所以,我不禁脱口而出:当代的思想巨人,就是网络!网络就是一只巨大的网,凝聚着亿万网民的共性,并且试图把所有人兜紧。人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愈加稀少,就像野山都开辟成了公园,人们再难回归纯粹的自然。我想,这不应该是网络被创造的初衷,这份表面的自由却让人越发不自由。
我总会不禁联想到乔治奥威尔在著作《1984》中描写的极端场景:在监视工具“电幕”之下,所有人的所有举动甚至心情无处遁形。个体沦丧、溶解在社会机器里,这儿哪有隐私和欲望,哪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种没有活力与热情的社会,必将陷入永远的停滞不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该这样的。自从自由从人们心中觉醒,对它的呼唤就成了人们的本能。楚门的逃离,就是一种人们从本心上对单调生活的强烈抵触。
我并不悲观,因而宁愿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没有个性的族群是终将被淘汰的。大自然不会永远容忍丰富多变的世界中埋下单调机械的坏种。自然热爱活力,崇尚竞争,人们追求自由的心不会被轻易打败。
5G时代的到来,似乎将世界朝着那个方向又拉近了一步。随着物联网等各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必将被更加猛烈地侵入。这不是杞人忧天,但我们必须警惕。你永远不知道信息化的噬浪有多么汹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呼唤,就是坚守。我们的世界永远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自由的。
我们要勇敢去坚守自由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