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3题】无处藏匿的爱(罗紫怡)
罗紫怡
现在是晚上10:14分,我坐在书房的电脑前。文档里以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字也变得索然无味。夜色透过帘布像潮水般将我包围成茧,台灯微弱的灯光并不能抵御黑暗的漫延。
我因熬夜有了红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不断跳动的消息框。“内容:我们以后还是避免见面吧,这样对你我都好。发件人:林倩。时间:9:45分。”
我拖着步子推开书房的门缓步到床边,无意识扫过那散发着莹绿色光芒的数据框。“规格:2.5米x1.8米”、“高:0.55米”、“舒适度:0.5”……我终于失去支柱般倒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嘴里喃喃道:“这数据社会……”
我清楚地记着我第一次遇见林倩的时间是公元3110年7月17日下午3:30。一个晴朗的下午,天空中散落的白云点缀在蔚蓝的天空上,似要同太阳争辉。我从数学系教室走出,出神地想着:大四了,回校园的机会越来越少,竟然都不知道中文系的转到这个校区来了。
这堂物理系大课的教室恰好在中文系大课教室旁,我就是因为这遇见了她。
她当时正在和同伴说笑,阳光铺满她的发,她的眼睛里倒映出云层里的丁达尔现象,我忘记了是哪位诗人说的一句话:“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这句话也表达不出我当时激荡的内心。她手里抱着一本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元稹诗全集》,书页露出泛黄的边角,可这丝毫掩盖不了她的光芒。
她旁边的莹绿色数据框显示:“姓名:林倩。身高:165cm。身份:A大中文系大二学生……”我头一次觉得数据是一个那么令人扫兴的东西,我想通过和她的接触和交流得知她的一切,而不是通过数据。
她似乎看到了我,冲我微微一笑,她的笑靥使我转移了对数据框的注意力,也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
这是一个美好故事的开头,我当时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早在大二就成为伯伦希尔科技公司的实习生,大三实习期结束,我成为伯伦希尔的一份子。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我因此倍受瞩目,窥探我的数据框的目光越来越多且越大胆。
我热爱数学,“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感觉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这句名言至今挂在我的社交版面上。工作也是跟数字打交道的。
自从那天遇到林倩后,我便开始有意搜寻大学论坛里她的身影。我很庆幸每个星期五上大课后都能“偶遇”她一次,这是我对物理大课缺缺的兴趣也高涨起来。
很快,我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她的朋友在看到我之后总会偷笑着对她说什么话,她起先是红脸,后来是恼怒,我只听到一个破碎的带调侃意味的“青年才俊”飘过。
在两三次以后,我终于发现罪魁祸首:数据。
我在每次遇到她时,心跳频率会迅速升到160~190次。
我的心跳频率暴露了我不可告人的心思,那明显的数据起伏,让看惯了数据的大家一眼就清楚是什么出问题了。
渐渐地,校园论坛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从来都不知道大学的校园也热衷于八卦,跟职场并无不同。
“周理和大二中文系林倩疑似情侣”、“周礼的心跳频率”……我掠过一个个鲜红的标题,开始恨起数据来。
她肯定知道了这些传言,我心想。手里握着的铅笔转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啪”一声掉在地上。我烦躁地捡起笔,不安地在书房里踱步。
她会怎么想,她会不会认为传言是我散布的,为了用舆论压垮她?我平时的智商被扔在中文系教室外,脑洞越开越大。
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她,星期五也变成了一个尴尬的日子,我们俩开始不约而同地避嫌,谁也没有联系过谁,我对这种默契不知该高兴还是该苦笑。
今天也是个晴朗的日子,一如我初见她的那天,只是今天的丁达尔效应格外明显,也许是因为我坐在飞机上吧。不知为何,今天的夜幕降临格外地快,让我没有喘息的时间安排工作的交接。
我到家已是深夜,路上行人匆匆,奔向那一方温暖包容的天地。我的“家”不过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罢了,我的父母和我并不在一个城市。
今天是我和过往生活的分界线。
它分开了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和一个诗意的职员。
我反复地看着那内容只有19个字的信息,也不知道能从里面读出什么语气来。烦躁,厌恶,抑或是无奈?这些我都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我沦落到现在的境地是我咎由自取。
是的,关于“数据框”的概念,是我提出并完善的。是我忙碌的高三生活之余的调剂品,因为我对数学的痴迷,我从不感到这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反而乐在其中。
我将想法发表在社交网站上,当然,不是全部的详细信息。但伯伦希尔的人找到了我,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们授权并参与他们的研究。当时我爽快地答应了,伯伦希尔的大名我还是听说过的,我相信我的想法在他们手里能够得到好的完善,我也期待成品是怎样一个模样。
人不能暴露太多隐私给人看,我想。这样人不再是人,人失去了他的灵魂。
我躺在床上,望着雪白的天花板,眼神逐渐从明亮转为空洞无神。
“这社会……”
“这被数据裹挟的社会……”
作者姓名:罗紫怡
学校: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3班
指导老师:顾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