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龙文化 二月二的龙 (叶禾)
二月二的龙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呦......”在那个小雨绵绵的日子里,浓浓的乡音小调永远是外婆的专属。她还是那个样子,胖胖的身子,斑白的发丝,眼睛在皱纹里熠熠生辉。她朝我笑的一脸慈祥和睦,她断断续续的讲述此日的传统,她扫尽尘灰拜上土地公公,她端上一碗醇香不腻的龙须面......
“春龙醒咯,伢子起床欸”总是末尾捎上一记软调子,绵绵的,绕在我迷糊的耳朵里却甚是好听。小孩子总是有着虎虎生机,抓把水往脸上几抹,便就清醒了。外婆见着,无奈的笑笑,将毛巾沾上热水往我脸上伸去:“今天是个大日子,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嘀好去剃喜头,龙在上头看着哩。”我也是不闹腾,乖乖的去了理发店。
“阿婆,什么是龙抬头呀?”待祭拜过土地公公,过了一些琐事后,顶着一寸短发的我瞪大眼睛好奇的黏在外婆身边问道。手里捏着的是一顶长虫状的帽子——是外婆用五色布、秸秆做的,说是叫“戴龙尾”,能保福气的。“龙抬头哇,就是小龙飞天去了。待到太阳漏了一半光景,你看那天边就有龙的影子哩。”外婆用她粗糙的大手包起我的小手,带我跨出门槛,走到小院子里,向着天边的一个位置指指点点。她从前是读过书的,还懂些对我来说似天书般的文言文。外婆又在藤椅上坐下,我也哧溜溜得爬上了她的膝头。
“相传呐,在很久很久以前,嗯大约是唐朝时候吧。有一个小雨绵绵的日子,有一个叫贺玄的年轻人呦,遇见了一条初醒的青龙......”外婆就像是一个打开的魔法盒子:顿时,各样人物围着我打闹,各种奇遇是跌宕起伏,各式的传说宛如神来之事。那听得我如痴如醉,身心一如饮下了亘古的陈酿,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悦人心脾,妙不可言。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唐朝是什么概念,现在的我也不清楚到底有没有一个叫贺玄的书生,曾在千年前的同一天遇见了抬头的青龙。我对龙的印象有些许微妙的感觉——那时我并不明白,龙如何是中华之图腾,民族之信仰。只不过这一瞬时的心驰神往,让我在冥冥中觉得,龙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蔡云二月二日春正烧,撑腰相劝啖花糕呀。”兀自沉浸于龙的美梦中,忽然外婆吟出了一句颇为文雅的诗句,让我从历史与神话的回旋中幡然觉醒。转回头,却看见外婆斜躺在藤椅中,微阖着双目,一脸安详与宁和。
不知何时,细雨停了。淡淡的阳光穿透树梢。晌午已到。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忙忙碌碌的二月二,大概也就是如此摸样罢。
较之于上午的繁杂,这天下午就是这么平平淡淡了。只不过来一两个和善的邻居送些瓜蔬,借着串门的机会和外婆叨唠上几句。而我呢,只身猫在屋里,用笔在纸上涂涂画画,也不去寻朋友们玩儿。不多时,成了一幅蛇身有鳞、龟首带爪的奇妙图案。而外婆喊了我几声,不见我出门来,就自个儿去了厨房,做些节日当头的小食了。
“阿婆奈,我饿啦!”似是闻到厨房里不可名状的香味,我蹬着小步子急急忙忙的冲到饭桌前。有些迫不及待,小手扒上桌沿,两下并作一下爬上了一张红漆长板凳,又端端正正的坐好。“来咯,小心烫嘞。”未见其物先闻其香,这香味拌在糯糯的嗓音里流进了我干干的嗓子眼儿。
这是一碗喷香的龙须面。外婆和和蔼蔼的在我对面坐下,把碗推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双竹筷。氤氲的热气袅袅升起,极细的面条是外婆的骄傲。它们在汤中或潜或抬,像极了出水欲飞的青龙,只不过它们还很小,小到只有龙须的尺度。我仿佛看到,青龙在外婆的手里翻腾,外婆神色间带着虔诚。
“快吃吧,吃了健健康康的,有福气!”外婆苍老的容颜焕发出希望的光彩,笑着看着我吃下一口龙须面。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味?在调料之余又别有洞天,透出一种——淡淡的、温润的、却强有力的精神信仰!此时,它与天边烁烁有光的青龙之形相照辉映,滋润着我,吸引着我,将我不可遏止地推进一个神奇奥妙的无限思潮中。
呵,原来是你!一直存在于我们身体里,融入了血液,铸成了骨干,化成了精髓的你——中华文化。他一开始就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在等待着一个契机,一个飞天、抬头的契机,以来一举成天下!天道自然,人道成文。青龙啊,你与你的兄弟姐妹,俱是美满希望的纯洁化身,俱是黎明百姓的真挚信仰,俱是中华文化的韵味精神啊!
我说呢,不然我又怎么会在第一眼见到你时,便如阔别半载的友人重逢之时喜极而泣、心心相印呢?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九(11)班 叶禾
指导老师:舒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