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 携笔墨纸砚,书大国文化 付佳颖
携笔墨纸砚,书大国文化
付佳颖
古时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的书房提一个清幽淡雅的名字,如同屋里规矩放置的文房四宝。一支狼毫,一块方墨,一张宣纸,一方砚台,只这四样,便足以让大方之家沉迷,让门外之汉追捧。我也是观其形而喜欢,知其源而痴迷,赏其作而动心,品其意而深爱。
将纸平铺,将墨研好。从挂架上取笔,意一展胸中沟壑。提笔,落笔,一气呵成,在纸上书写下人生百态。笔是情感的宣泄者,纸是志趣的承载者。正是笔与纸的相遇,让文字有了温度,让文化得以传承。每每看到名家作品,从其一笔一划中,仿佛能看到他当时的情态。笔锋轻转,便在纸上留下佳作一篇,令后世千古传颂。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这是徽墨。”石质坚实而润滑,研出的墨汁细滑,颜色经久不变“这是端砚。若将笔与纸轻触之际,留下的比作巍峨高山,那么墨与砚磨合之时,留下的则是涓涓细流。现代徽墨的生产过程分为点烟、和胶、制墨、晾墨、修墨、填彩、包装、墨模制作八道工序。这八道工序,是八份匠心,将手艺人的情感逐步化入其中。而端砚自唐开始生产,彼时其无图案花纹装饰,只是简单的一块黑石。当它与墨触碰,使墨块化为墨汁,使生硬变得柔软。在这耳鬓厮磨中我们体味到了手艺人的坚守,体味到了朴素中蕴含的大能量。
小时候初识这四物,便满心疑惑,问道:"为什么小小的砚台很重,而相对砚台来说很大的宣纸却极轻呢?"
后来渐渐长大,对事物了解也越来越深刻。越深刻,就越想去探索,这一轻一重到底是古人设计之误,还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虽读书渐多,阅历渐深,也渐渐能给自己解释这其中之意。
这或许就与古人讲究的阴阳平衡之道有关吧。中国古人的世界以二元论为基础,老祖宗们都相信这世间万物皆分阴阳,比如乾坤、日月、昼夜、雌雄······正如《道德经》中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平衡之道可谓中国古代哲学的半壁江山。因而,不仅写字,这世间万物都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
重砚轻铺,轻纸重放。这看似最不合理的,往往是最合理的,这于中国文化之中多有体现。如太极拳,其制胜之道不是用力和求快,而是察四两拨千斤之势。尤其遇到劲敌,其效果更为明显。又如,“剧毒之物生长的附近定有其解毒之物”,也是这个道理。
想到这,茅塞顿开。古人最爱以事物的传承和言语的记载,来向后人传递他们悟到的人生真理。这重砚与轻纸,分别代表了人生中所遇种种大事、小事。而轻铺与重放,则是代表了人生的态度。《菜根谭》中有言:”去留无意,任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遇大事,就要有”大道至简“的态度;遇小事,则要有”微观雕琢“的态度。总之,遇到大事,别太把事情当回事;遇到小事,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唯至爱这笔墨纸砚。纵使以后可能只一陋室可栖身,但有笔墨纸砚的地方就是最华美的文房。这份喜爱与追求,让我的心灵在中国文化的浸浴下越发通透和笃定。它教给我的平衡之道,让我明白:凡遇大事,当精耕细作;但逢小事,当举重若轻。
作者姓名:付佳颖
学校:天津市蓟州区蓟州一中
年级:高三
班级:1602班
指导教师:高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