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二题】传统文化热,热得有方法(谢问)
传统文化热,热得有方法
最近在我国文化界,掀起了一波传统文化热潮。从名家讲《论语》,到历史或名著影视剧,传统文化俨然称为文化界新宠。
但面对这种热潮,有人欢喜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人愁于传统文化在今天不够受敬重。他们认为,名家讲《论语》不一定准确,一些影视作品为图个“好看”戏谑地乱改历史,还有除此之外的种种现象,都让人担忧。
诚然,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的传统文化必然是博大精深,好好学习,自是会获益匪浅。像孔子的儒,老子的道,墨子的兼爱,都是古往今来都能适用的优良品德。比如一部《论语》若是能好好品悟,好处不会少;而让“名家”品评,似乎是更好了。但是,现在名家效应挺重的,而对于一个思想,不同人又会有不同的见地,专家又是不可能讲的最完美(引孔子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在这其实没什么问题),这样子,群众就很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误导。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个“名家”,于丹和李零,两人一个在《百家讲坛》讲了论语,一个出书评了《论语》,据我所知,两个人对论语的评价都是非常到位的,可是由于人不同,观点也不同,分别支持他们的群众便不和了。以我之见,支持谁不重要,关键是要从“百家之辩”中炼出“一家之言”。但现在炼一家之言的,真的不多,我承认我也不是,所以一些经典经“名家品读”后到大众的眼里会变味这样的担忧是正常的。但这不是“传统文化热潮”的错,也不是名家们的错,更不是大众的错,这只意味着,我们需要以新方法来搞起“传统文化热”。
新方法,而不是直接抗拒,这么做,才能让传统文化仍能用于今日。比如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个大家都知道的好办法,拿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说事,里头鲁迅先生对《陆绩怀橘》这样的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孝“态度是中立的,而对《郭巨埋儿》这样不符合当时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之类的在“糟粕”,就是一顿无情的讽刺批判,大文豪虽也不是最完美的,但他这么做自然是令众人认同的。对于传统文化加以改动使其符合今日需求,也是不错的。比如老版的《水浒》连续剧,它虽然拍摄的十分早,可现在仍很有名。这个电视剧,拍的是《水浒》,可又不是照搬照抄,在部分地方有改动,最大的改动甚至到了改林冲死因的地步。不可否认,这算是攥改原著,但这改动确实精辟,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剧情的现实意义最大化,而且使情节更易于人们接受。这就是改动法的一个典例。
总之,传统文化必须保存。现在自然不会出现“打倒孔家店”之类早期探索者的尚不全面的口号,但也不能一味盲从传统文化,明智学习,有方法地搞起“传统文化热”,才能让老祖宗的五千年积淀更好地在今天发光发热。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九(2)班 谢问
指导教师:朱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