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中华文明传承(章李高月)
何谓文明?于我而言,文明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支持着人类生生不息。
但,要给予文明一个定义是难之又难的。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发出的叹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明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但文明,终究不能大到无限广阔,亦不能小到近似微渺。故我更为认同余秋雨先生下的定义:“文明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而我所认为,文明应蕴含三层含义:一、文明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健康的思想,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语言。正国为这个较为理想的社会中的成员多为如此,故有了文明的第二层含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而地区与地区间的互通有无,又会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持和平的秩序,这才有了文明的第三层含义------一个国家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自觉的精神。至此,还远远不够。国与国之间和平交流,互通有无,并交汇糅合,方能一如《周易贲卦》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表现形式上讲,文明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明是一种概括性名词,它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信仰、法律、饮食、国家、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等。文明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例如:中国崇尚老庄哲学和儒家之道,西方则崇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本土宗教为道教,而西方则为基督教或伊基兰教;中国有戏曲,西方有话剧。而且,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差异还可能产生矛盾,这也是古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如希腊、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均以此征服埃及。但若从其性质内涵讲,文明却不是异曲同工的。其内含本质均是人类的思想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凝聚力之所在。
着眼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保护文明,究其根本,是忽视文明的社会问题已从幕后走向台前。小到一个人文明礼仪的说教,大到一种精神财富的流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日渐不和谐。就中国社会而言,现今有多少华夏子孙忘却伏羲文明,忘记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被世俗蒙蔽了双眼,被利益蒙住了心智,早已将中华文明中传统的道德素养抛诸脑后,徒留一群文明的坚守者为此种社会现实而皇皇汲汲。更有甚者,为显示自身的“文明”,口言老庄哲学,一派伪君子作风,行事一板一眼,迂腐愚昧,恍如鲁迅笔下的鲁四老爷。溯其根源,是文明被忽视了啊。
余秋雨先生曾写道:“一、很少有人听导游讲解文物,只想购物、拍照;二、每天晚上精神十足,喝酒、打牌,第二天旅游时一脸困倦......”这段文字,是对现下多数人游历文明古迹的方式最佳写照,却字里行间透露出批判的意味,更有:“......说小时候老师带他们到各地旅游,还风到不少横七竖八杂陈在田野中的文物,谁也不重视,小学同学甚至还会拿起一块石头去砸一尊塑像的牌子,不知道这尊塑像可能已经三四千岁。”文明的流失是一种悲剧,但这种悲剧在世界上仍有多处正在上演。有如为了建设现代化城市,不顾一切将有百岁高龄的房屋院落一致毁掉;为了所谓“维护国家某些权利”而发动战争,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地对一种文明加以伤害,而被伤害的文明往往无力抵抗,伤痕累累。正如曾经高度繁荣的古巴比伦,令人心向往之的象征美好爱情的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而今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战云缭绕,战火连天,恐怖的阴影时常笼罩,这无疑让人备感凄凉。
面对这“顽固”的社会现实,因着文明的“精神支柱”,我们应有所改变,采取措施。然而这措施不必被拟定得洋洋洒洒,因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但若是人们处在这改变的潜移默化中,一起有所行动,这能力便可积漭和成多,终化为一只巨掌,既能为文明保驾护航,又能推动其不断进步。故就我而言,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着眼于当下,着力于我血液中蕴藏着的文明------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实际行动保护文明,呼吁人们共尽绵薄之力,当这一份份绵薄之力汇聚之时,便能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真正做到先哲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朝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境界砥砺前行。
浙江省新昌中学高一(1) 章李高月
指导老师 王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