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叹龙辞》乐栩言
叹龙辞
翻开这珍藏十八年的扉页,尘埃落尽,漫着旷古的幽香,有时我无数次好奇,在这本比我还大的邮页上,又有怎样一番耐人寻味的故事。
红山·寻龙玦
你,源自泥土,鼻头上翘,眸眼微凸,颈背似鬣毛,有飞腾的动感。在内蒙古翁牛特旗的浩瀚草原上,你静静的仰望天空,我不知你因何而生,但既以被予了这“中华第一龙”的称号,就早已注定,你便是象征了黄帝----轩辕。
六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你,却保留着风中的姿态。“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似乎早在传说中黄帝轩辕氏一统九州起,龙便成了这中华大地的图腾。成了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的信仰。它在人们心中位置从未改变,天上的神袛为龙,海里宫中有龙,能翻云覆雨的是龙,能千变万化的亦是龙。即使是远在内蒙,远在千年之前,人们都会自豪地在器物上刻上龙的痕迹,敬天地化灵,敬鬼神不侵,敬自己是龙的传人。
战国·卷龙饰
你,身体蜿蜒,颔首低垂,云爪飞扬,宛如祥云在天,福佑一方。战国,百家争鸣,你也如这芸芸众生般,掩去利爪,化为变幻的云彩,周身谷纹雕饰,如粒粒珍珠,目小而传神,口微张作鸣吟之态。在这金戈铁马的时代,你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的瑰丽宝藏。
五千多年来,这片土地上,前有百家争鸣,后及戊戍辛亥,改革开放。我们不禁赞叹,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端午佳节以龙为舟,上元灯节以龙为灯,除夕春夜以龙化糖人为风筝,春社庙会以龙为首。不知不觉间,才发现龙已不再遥远,它存在于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存在于民族节日的一举一动里,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间。龙从来都不真正存在,但它从来都是真的,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知道,那是故乡的符号。
西汉·青龙当
你,眼睛圆睁,张口,双翼飘动,龙尾高翘,五爪奋力蹬踏,给人以律之美。《史记》有载“瓦图龙纹,当是苍龙阙瓦当,富祥瑞。”古又有言“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西汉,这个文明鼎盛的岁月里,来自长城的你,又意味何长!
公元前202年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至今,两千多年后的中国,又以相同的道路,开辟全新的外交“一带一路”,曾经是联络异族,宣扬国威,如今是合作共赢,共享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因这条路欢聚一堂,纵然是文化礼教的碰撞,亦能水乳交融。
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总会有一处地方唤着“唐人街”,高高的大红牌坊上雕着金色龙身,庄严威立;总会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着着飘逸青衫,黑底衬着盘旋的金龙,华贵凛然;总会有几家博物馆展着饰龙的瓷器,神色类真,引人赞叹。这时才会发现,原来龙已腾飞出了国界,照耀与传承着这座伟大的文明。
宋金·铜坐龙
你,威严挺坐,左肢高举,与腾云相连,尾部上翘外卷,龙首微扬,张口吟啸。你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每每至夜,便会显灵吟啸,其声浩气凛然,正如你高高挺直的脊梁一般,使人胆战。金朝,女真天下,虽为少数民族,却从不与匈奴突厥般破坏汉文化,恰恰相反,他们将其视为宝藏,学习借鉴提倡尊老爱幼聚族耕种,这等截然不同的文化间的融合,使人以敬仰之心代之。
筑你之人,为匠。为匠者,修器物,修人身,修气魄,乃大国之重器也。他们所拥有的,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脊梁是挺的,则人心不倒;脊梁是直的,则信念坚定。
传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
我们自豪,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为匠者的责任。
普陀二中九(五)班乐栩言
指导老师:王芳芳